湖北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立足湖北孝感,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院以“党建引领、人才驱动、‘三心’联动”为指引,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构建起强党建、聚人才、促创新、深融合、重服务的综合治理体系。学院积极探索应用型高校精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和创新活力。 党建引领:筑牢根基,凝聚创新合力 学院党委将政治建设置于首位,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办院治学全过程。通过整合资源,学院打造了集思想政治引领、教师发展赋能、学生成长成才于一体的“党建政治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成长中心”综合平台,“三心”联动,形成党建与业务互促共进的良好生态。实施“红色头雁”培育工程,将党支部建在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学术骨干与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通过“实验室里的党课”“产业一线的组织生活”等活动,使理论学习与科研攻关紧密结合。2024年,学院新能源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人才驱动:引育并举,激发创新活力 学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机制。依托“春晖学者”等计划,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博士比例达98%,形成以国家级别、省级人才为引领和支撑,以青年博士为骨干的师资梯队。学院推行“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近三分之一教师兼具企业高管经历,打通产学研合作通道。教师发展中心通过“青年论坛”“教学创新工作坊”“工匠工作室”等提升教师能力,省级教学科研团队增至7个,教师获省级奖项覆盖率超50%。 科研攻坚:聚焦应用,突破关键瓶颈 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及地方“卡脖子”技术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聚焦新能源材料、生物质基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分离纯化材料等领域组建攻关团队,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孵化—产业落地—反哺教学”的创新链条。学院在电子铜箔、复合集流体、高纯试剂、现代造纸等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并创办多家新材料科技企业,服务地方百余家新材料企业。近5年,学院承担300余项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增长超50%,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量年均增长超30%,授权发明专利超150件,科研成果转化率达35%,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产教融合:无缝对接,架设转化桥梁 学院创新“双进双培”机制,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每年开展“教授博士企业行”“企业家进课堂”活动,组织200余名本科生进入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践。近5年,学生申请发明专利超50项,获国家级别、省级学科竞赛奖200余项。学院建有省级科研平台3个、省级校企联合创新中心7个,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完整链条,已孵化高新技术企业8家,转让科技成果50余项,产教融合成效显著,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 服务地方:践行使命,贡献高校力量 学院秉持“校地命运共同体”理念,组建党员科技服务队深入企业,聚焦行业高精尖小产品,通过校企合作、资本介入、自主创业等多途径加速产品产业化。学院聚焦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和孝感市“4+2”主导产业,累计解决50余项生产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超300亿元产值。学院新能源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发的极薄高精锂电铜箔技术已在孝感企业转化,助推企业上市;先进功能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创立的团队公司,成为国内LC-MS级超高纯溶剂量产企业,并参与制定首批色质谱溶剂团体标准。 湖北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正以党建为引擎,深化“一融双高”建设,向着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学院的目标迈进。未来,学院将聚焦服务湖北产业发展,构建科学研究新模式,通过党委、党支部和骨干党员带头开展“大研究”,对接产业凝练学科特色,在产业项目攻关团队设立党组织、树立榜样,引导科技工作者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展现“湖工作为”,贡献“湖工力量”。(汤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