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视窗
2025-07-08 星期二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以汽车文化为笔 绘思政育人新卷

  如何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提升思政工作的情感共鸣力与实践穿透力?这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育人体系革新的核心命题。学校深耕汽车文化沃土,将深厚的行业文化基因与思政育人体系深度耦合,构建起一条彰显特色的思政育人创新路径,为培养“德才并修、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筑牢教育根基。

  深耕人文沃土,厚植汽车文化底蕴

  赓续汽车文化,厚植特色校风底蕴。学校始终秉持“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向车而行”的文化脉络,在岁月沉淀中孕育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汽院精神,凝练出彰显汽院人价值追求的“求是创新”校训内核。以首任院长孟少农为榜样,持续激发青年学子传承汽车文化基因的内生动力。从深情讲述办学历程的校歌《点亮梦想》到国内首部聚焦汽车工业教育的音乐剧《先生的汽车梦》,再到《为中国造汽车——孟少农传》,一系列匠心之作不仅是新时代学校深耕汽车文化传承的标志性成果,更成为传播汽车文化精神的生动载体。

  精筑汽车文化景观,彰显校园独特魅力。漫步校园,以汽车名人名企命名的道路、展示中国汽车发展历程的“红途引擎汽车文化长廊”、摆放着各种汽车零部件的景观小品、展示中国汽车品牌车型的灯牌、充满汽车品牌浮雕的汽车文化广场、展示汽车科技文化的科创科普基地等场景随处可见。这些景观既是汽车文化的立体说明书,更是思政教育的鲜活教科书。学子每日穿行其间,犹如翻开一部“行走的汽车文化百科全书”,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将“工业报国”的理想信念内化为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深挖教研富矿,创新思政育人模式

  构建“汽车+”学科专业课程生态体系。坚守“为民族汽车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的初心,围绕汽车“设计、制造、服务”全产业链需求,深入实施“汽车+”学科汇聚工程,新组建12个特色学院,凝练出11个旗舰学科方向、37个重点学科方向及六大特色学科专业集群,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载体作用,将汽车文化巧妙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打造“汽车文化”“汽车强国”等通识课程,创新“开学第一课”育人模式,通过汽车文化精神内核科普,引导新生将个人理想锚定“汽车报国”的时代坐标,实现从专业认知到价值认同的立体赋能。

  开展“汽车+”科技创新与研究。依托汽车特色学科优势,构建“以研促学、以赛促学”的实践育人体系。打造智能汽车、方程式赛车、节能汽车等特色实践平台,形成涵盖百余项赛事的特色学科竞赛矩阵。“东风HUAT车队”3次荣获全国总冠军,多次代表中国出征德国、日本国际赛事,获评“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汽院学子荣获国家级别金奖。

  校企联动培养卓越汽车工程师。学校与车企深度合作,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形成思政育人合力。邀请车企优秀工程师、管理人员走进校园,在分享汽车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将企业家精神、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传递给学生;组织学生到车企实习实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亲身体验企业管理模式、文化氛围,将思政理论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性。迄今为止,学校已培养14万余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

  深拓实践维度,锚定汽车文化育人新路

  汲取汽车文化养分,塑造综合素养品格。学校将汽车文化活动作为思政育人的鲜活载体。精心打造汽车科技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既涵盖专业竞技项目,更巧妙植入思政教育基因。例如,“讲述汽车行业先辈奋斗历程”,引导学生深度挖掘那些为中国汽车事业奉献一生的前辈故事,在分享中感受先辈们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让民族汽车工业的奋斗史诗转化为厚植爱国情怀的生动教材。

  投身社会课堂熔炉,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学校连年组织学生参观二汽老厂区、汽车博物馆、现代汽车企业,开展口述历史活动,聆听创业故事,让学生“零距离”了解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和背后的艰辛历程,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无缝衔接。打造“玩转汽车课堂”社会实践育人品牌,推出“汽车故事”现场参观和主题宣讲活动。向中小学生讲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讲述饶斌、孟少农等多位中国汽车工业先驱的奋斗故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学校将汽车文化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构建起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的育人新生态,为培育兼具行业情怀与时代担当的高素质人才注入持久动力。

  (陈建平 刘红胜 杜鹏)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8以汽车文化为笔 绘思政育人新卷 陈建平 刘红胜 杜鹏2025-07-08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2 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