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通过“成长导师、专业导师、行业导师”联动,强化“价值引导、学业辅导、就业指导”协同,推进“专业与思政、课程与实践、文化与科研”融合,实现了育人理念向育人本位、育人路径向多元场域、育人体系向多元取向的转变,构建起“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融合的育人体系,培养出一批具有深厚家国情怀、扎实学科素养、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院成功获批湖南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湖南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立项为湖南省“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被立项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打造“三师”育人队伍,释放育人“新能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育人工作合力。在这里,育人不是某一群体的“独角戏”,而是全体教师的“大合唱”。 学院以产出导向为目标,从三个维度拓展教育主体,构建起“成长导师、专业导师、行业导师”三支队伍联动机制,实现专兼职互补、校内外协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学院组建以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成长导师队伍,推动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就业创业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学院还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成长规划。通过聘请语文教学名师、司法行业骨干、优秀校友任兼职导师,指导卓越教师班、模拟法庭、创意写作坊,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训练。 目前,学院教师共计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5项、教育部门课题6项、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课题2项、湖南省社科基金等省级课题4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30余篇论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社科成果奖2项、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奖2项,涌现出一批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 搭建“三导”育人平台,打造育人“新高地” 育人平台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载体,在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的关键在于搭建平台,让育人理念落地生根。一直以来,学院通过“价值引导、学业辅导、就业指导”三个平台协同发力,构建学生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训练场”。 在价值引导方面,学院打造“明德讲坛”思政平台,组建“明德师说”辅导室,邀请专家学者、优秀校友开讲50余期,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在学业辅导方面,组建卓越教师班、经典阅读会、创意写作坊、模拟法庭、秘书工作室等,实施专业能力过关制,突出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在就业指导方面,建有永州九中、永州市司法部门、永州市农商行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5个,邀请行业专家、骨干教师、知名作家、优秀校友担任创业导师,强化就业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指导。 目前,在校学生成功立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文学作品100余篇,出版长篇小说5部、散文集2部;在湖南省写作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模拟法庭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奖50余项,获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铜奖各2项。其中,秘书专业毕业生谭显斌申报的“什槿农场”创业项目获2025年湖南省“金种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优势产业赛道铜奖。 探索“三融”育人体系,构建育人“新样态” 学院积极推进“专业与思政融合、课程与实践融合、文化与科研融合”一体化建设。 一方面,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开设“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社会科学与人类文明”“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红色文化与师德情怀”等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程体系,着力构建“专业+思政”育人机制,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学院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运用相结合、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践相融合,通过开设“专业能力训练与测评”等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训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学院还依托舜文化研究、濂溪学研究、南岭走廊与潇湘文化研究等社科研究基地,开设“舜文化”“柳文化”专题等地方文化课程,打造“潇湘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将地方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以数字赋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先后涌现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大学生党员贾丽,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祁成燕、龙夏萍等先进典型;“‘党团先锋’特色项目‘2446’管理育人模式的构建”获评湖南省高校“十大”育人示范案例;“柳子街社区爱心接力”实践项目被立项为团组织2021年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品牌项目,并获得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学院实施的“舜德学子”培育工程,成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示范品牌。 (谷显明 欧阳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