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沃土上的职教答卷 在井冈山革命老区的广袤土地上,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数字经济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用十年探索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特色发展之路。作为江西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办学的重要使命。从首创“一红四金”培训模式获评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到电商人才培养基地入选国家示范校,从师生助农直播年销售额突破260万元到培养1300余名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毕业生,这所地方高职院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责任与担当。 红色基因铸魂育人 学院深入挖掘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创新构建“红色引领+四金赋能”的育人体系。在具体实践中,所有乡村振兴培训班第一时间组建临时党支部,通过“唱红歌、听故事、走路线”等特色活动,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2022年挂牌成立的吉安市乡村振兴学院,作为江西省首个地市级乡村振兴学院,已建成包括井冈蜜柚培育、红壤科普教育等在内的九大特色实践基地,形成了“课堂在田野、专家在田间、成果在农家”的办学特色。 在教学模式上,学院开发多门特色思政课程,组织学员重走井冈山挑粮小道,建立由老红军后代、农业专家等组成的“红色导师库”。学员李卫东深有感触地说:“三个月的培训不仅教会了我直播带货技能,更让我明白了新时代青年应该如何用井冈山精神建设家乡。”学院已累计培养1580人次加入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促成乡村振兴合作项目20余项。 产教融合赋能产业 学院紧扣赣中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产教融合新格局。教授刘俐伶带领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将直播间直接搬到田间地头,创造了“3小时卖出黄桃1.2万斤”的销售佳绩。学院投资建设的1178平方米电商直播馆,设有13个县域特色农产品展区,形成了从产品展示、直播带货到物流配送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农产品销售超800万元,帮助20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学院针对当地特色产业,开发了“农产品直播数据运营”“乡村民宿管理”等12门实战课程,构建了“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特色模块”的课程体系。遂川县茶农王建国参加培训后,运用学到的短视频营销技巧,使狗牯脑茶的线上销量实现翻番。学院还与本地20家农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企业技术骨干全程参与教学,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创新机制培育人才 学院创新实施“教育链、服务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的育人机制,构建了政府部门、学校、行业、科研四方协同的四维育人体系。在教育链方面,通过“专业+合作社+项目”的模式,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成长。创新创业项目“井冈鲜行”不仅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还成功孵化出4家农产品电商企业,带动就业50余人。 在服务链建设上,学院建立了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培训网络,年培训乡村致富带头人超2000人次。与邮政系统合作开展的农村物流骨干培养项目,已为当地培养专业人才500余名,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出村“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创新链方面,学院成立的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研究中心,已完成市级以上课题23项,获得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研发的蜜柚保鲜技术使农产品损耗率降低40%。 经验辐射成效显著 随着“村村播工程示范校”的落地,学院启动“千人主播计划”,预计年培训规模将达5000人次。这一创新实践已产生广泛影响:万安县学员张红梅返乡创办的电商服务站,带动30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新干县分院打造的“橘乡有礼”品牌,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科技特派员团队研发的系列实用技术,已在湘赣边区推广应用于1000余亩农田。 “一红四金”模式已在江西省内5个地市复制推广。当前,学院正在积极筹建“大井冈乡村振兴职教联盟”,计划联合湘赣边区10所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绘制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蓝图。 新时代职教的使命担当 学院坚持“三个结合”服务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将红色基因传承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培育扎根乡村的“新农人”;二是将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打造助力发展的“新引擎”;三是将学校自身建设与服务区域发展相结合,构建协同育人的“新生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三链四维”育人体系,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刘俐伶 王正 彭敏 陈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