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改风采
2025-07-08 星期二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三端三化”推进新技术进教材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职业教育亟须通过系统性改革适应技术跃迁与产业升级的挑战。在这一进程中,职业教育教材创新成为关键突破口——它作为教育内容的载体和教学活动的依据,不仅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基石。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创新实践中,注意在企业端、教育端和个体端,处理好技术的标准化、教育化和人本化,有效促进新技术进教材的有效传导和科学转化。

  企业端:技术标准化——从产业现场到知识规范

  技术标准化是将产业现场经验转化为可教学知识的重要步骤,学校通过结构化解构与动态捕获机制,破解隐性技术知识传递中的模糊性、情境依赖性以及碎片化、个人化等难题,构建教材内容更新的科学基准。

  一是开发技术要素解构的办法。学校成立企业工程师和职业教育专家组成的复合型教材开发团队,构建“四维分析矩阵”,对技术要素进行解构:在工具维度解构新设备操作逻辑,输出可视化技术参数手册,将隐性操作经验显性化;在工艺维度解构生产流程关键节点,输出动态标准作业程序,捕捉关键默会知识;在安全维度解构技术应用风险点,输出分级安全操作规范,预防技术异化的教育风险;在伦理维度解构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输出行业自律准则,培育负责任的技术应用观。

  二是构建技术标准动态捕获机制。学校教材开发团队持续跟踪、扫描、评估和整合产业技术演进信息,通过设定技术成熟度、潜在效益、风险等级、成本效益等多维评估指标,对捕获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与优先级排序,系统输出动态更新的技术趋势图谱、潜在技术导入/升级建议报告以及标准优化清单,为“四维分析矩阵”的迭代更新提供实时依据。

  教育端:技术教育化——从技术标准到学习载体

  技术教育化是产业技术标准转化为可教学、可训练、可评价的学习内容的系统过程,学校需通过载体设计分层化、教学转化动态化两条路径,解决技术知识从“产业语境”到“教育语境”的适配难题。

  一是推行学习载体分层设计。学校遴选“双师型”骨干教师担任“技术转译员”,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设计学习情境,运用“四阶载体转化设计法”,在内容解耦层拆解技术标准为知识模块,生成技能图谱;认知适配层匹配学习者认知规律,设计阶梯式任务链;情境构建层还原产业真实应用场景,开发项目化教学载体;评价嵌入层植入能力达成度验证机制,形成嵌入式评价工具,实现技术标准的教学具象化。

  二是建立教学转化动态机制。学校教材开发团队创建技术教育化“缓冲池”,遴选具备3—5年生命周期的前沿技术,经教育化验证后纳入教材,破解“技术跑得比教材快”的困局;开发“模块化活页式教材”,消弭技术迭代周期与教材出版周期的时差;构建数字孪生的实训体系,动态同步技术迭代,克服“实训设备追不上技术”的难题;在教学载体中嵌入“技术应用责任情境”,弥补技术伦理教育不足的状况。

  个体端:技术人本化——从知识掌握到能力转化

  忽视技术知识人本化,学习者将可能陷入工具理性的陷阱,面临决策失能(标准流程依赖使非常规问题解决能力退化)、责任失语(效率至上主义侵蚀安全伦理底线)、价值失焦(技能迭代焦虑撕裂职业认同)的“三失”风险。学校在教材建设中通过情境重构与元能力锻造,推进技术人本化,让学习者实现从“技术附庸”到“技术主人”的跃迁。

  一是强化情境浸润式教材设计。学校在教材开发中创设物理情境,如通过AR动态显影技术,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体验,有效提升学习者对复杂知识的理解效率;创设文化情境,采用技术标准与工匠精神基因嫁接策略,将技术标准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在教材中穿插工匠人物的真实故事;创设伦理情境,在教材中设置技术应用两难问题,引导学习者从伦理视角思考技术应用的边界与责任。通过物理场域的具身交互、文化基因的价值编码、伦理抉择的思想淬炼,将产业技术标准转化为可触摸的知识纹理、可共鸣的职业信仰、可量化的道德重量。

  二是构建元能力培养模块。学校在教材中设置技术理解力解构单元,采用“原理溯源—结构拆解—创新应用”三阶训练模式,使学习者掌握原理溯源能力;设置适应性专长模块,预设设备突发故障、生产流程中断等非常态训练场景,让学习者在反复演练中积累应对复杂问题的经验;设置伦理交互模块,引入区块链技术中的分布式决策机制,设计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模拟决策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提升学习者的技术伦理决策能力与责任意识,实现从知识掌握到能力转化的跨越。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许朝山)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6“三端三化”推进新技术进教材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许朝山2025-07-08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 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