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改风采
2025-07-08 星期二
长沙医学院
创新育人体系 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长沙医学院口腔医学院于2014年正式成立,始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口腔医学专业特色为切入点,历经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医学专业能力为核心、跨学科协同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系统构建了医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强本固基

  丰富课程内容

  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改革方案,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基础实验—临床实训—创新研究”递进式课程体系,将病例分析、模拟创业等环节嵌入专业课程,并依托院士工作站引入科研项目,实现“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协同培养。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创新与创业”课程以及多门选修课程,将网络创业、模拟实训等培训纳入其中。制定《创新创业就业指导》,鼓励教师主动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专业教育发展、专业教育带动学生创业的局面。建设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库,选派教师参与专项培训,开发标准化课件与案例库。依托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构建数字化口腔医学实验资源库,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创新训练。学院成立的口腔医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求新求变

  打造实践体系

  学院聚焦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以“321”模式为核心推进改革。“3”是指三个模块,包括口腔基础医学实验模块(夯实学科基础)、口腔临床技能实验模块(强化实践操作)、创新性实验模块(以科研项目驱动创新思维);“2”是指两种能力,即临床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融合培养;“1”是指一个平台——数字化虚拟仿真平台,支持复杂病例模拟、远程手术示教等教学场景。在此基础上,构建“1+X+N+W”实训教学体系,覆盖“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实训、资源对接、孵化转化”全流程,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1”是以一个校内实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载体;“X”为若干个分散于各单位的专业创新实验室或主题创新区;“N”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其他平台;“W”为校外基地,含校外实习基地、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器、创业园、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其他平台。通过整合核心能力、专业技能、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资源,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科研创新意识和创业素养。

  激发潜能

  推动成果转化

  学院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从基础实验到临床实践的多元化场景,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建成高仿真实验环境与数字化教学模式,模拟临床操作场景,通过师生互动系统实时评估操作质量。构建高度仿真的接诊环境,支持学生开展全学科临床训练。利用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突破传统实验室的时空限制,将传统实验设备、病例数据等资源数字化,形成可远程访问的开放式实验库;与湖南好牙依口腔、长沙雅贝康口腔医院等企业合作,聚焦真实临床需求,开展校企联合研发项目,推动教学与产业需求对接。通过校外基地联动医院与企业,年均支持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50余项,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以赛促创,系统组织学生参与国家竞赛及学科赛事,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学院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专业的深度融合、实践平台的资源整合与功能拓展、创新成果的临床与产业价值转化,形成“教育—实践—转化”闭环,取得了系列成果。近三年,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二、三等奖等各级学科竞赛奖项223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85项,公开发表论文49篇,申请专利18项,孵化项目6项,成果转化4项,教师新编教材4部,发表科研论文54篇。学院积极响应“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号召,参加红色研学活动,在韶山市、宁乡市、衡阳市等红色热土实地探访中感悟红色精神,并将其与课堂教学、志愿服务等结合,形成“学—研—践”一体化培养模式,感悟红色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学院组织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参与的“三下乡”活动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牙防志愿者开展的义诊和科普活动,服务超5000人次。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平台,健全过程服务,促进成果转化,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口腔医学人才,提升学院综合影响力,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黄春霞 张慧 符清明 刘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6创新育人体系 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黄春霞 张慧 符清明 刘娟2025-07-08 长沙医学院 2 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