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教育学院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形成特色”的办学定位,在师范专业中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创新构建“教师语言”课程“四维三融”育人模式。该模式落实“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将红岩精神、三峡文化等重庆特色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语言教学,探索出一条兼具地域文化特色与师范教育特质的课程思政建设新路径。 “四维”价值引领:根植巴渝文化,拓宽育人维度 “教师语言”课程遵循师范生职业素养养成规律,以“情、理、责、美”四维素养框架为核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特别注重挖掘重庆本土红色资源与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语言技能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构建立体化价值引领体系。 “情”系家国:在“语言教学朗读”板块,依托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渣滓洞看守所旧址等红色资源,设计“红岩家书诵读会”“狱中八条启示录”情境教学等活动。例如,在“普通话语音”教学中,引入“江姐托孤信”朗读片段,让学生通过咬字发声感悟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理”固根基:在“教师职业语言”章节,解读《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结合“双减”政策下重庆本土学校语言教学改革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责”重山岳:以重庆乡村振兴实践为切入点,组织学生深入石柱、酉阳等地,记录语言融合现状;通过模拟“山区小学普通话推广课”,让学生体会乡村教师在文化传承中的纽带作用,以此强化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的职业责任感。“美”育心灵:挖掘重庆本土语言艺术中的美学元素,分析平仄韵律与情感表达的融合,开展“跟着诗词游重庆”朗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描绘巴渝山水的雄奇秀丽,提升文学审美与文化自信。 “三融”实施路径:深耕地域特色,实现思政浸润 “教师语言”课程以重庆本土思政教育资源为载体,通过情境融入、理论融入和案例融入三种路径将思政元素与语言技能训练深度融合,达成“如盐入水”的育人效果,让师范生在语言习得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文化浸润中坚定育人使命。 情境融入:通过构建“课堂模拟—基地实训—社区服务”三级情境融入教学体系。设计“重庆历史文化名人进校园”模拟授课情境,课堂上学生扮演卢作孚、赵世炎等人物,用普通话和肢体语言讲述其生平事迹;与钓鱼城景区合作开展“讲解员语言实训”,学生在实地讲解中学习如何用生动语言让历史“活”起来,深刻感受钓鱼城人文气息。组织“普通话进社区”活动,学生深入社区,教老年人用重庆方言与普通话对照朗读《红岩》片段,在服务中深化“语言服务社会”的意识。理论融入:在“教师职业语言”教学中,结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分析乡村教师语言能力的特殊要求,通过纵向串联,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平台,开展跨学段教研活动,将抽象的理论融入具体的教学。案例融入:开发《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横向并联开发72个融合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特色案例,通过案例研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思政教育具象化、生动化,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校地互联共建“师德实践基地”,邀请优秀幼儿园园长进课堂分享“教师职业语言运用中的实践”等案例,实现育人资源的立体化整合。 “四方协同”创新:构建闭环体系,提升育人实效 学院通过“四维三融”的创新实践,成功构建起“自主学习+点拨归纳+自检互评+拓展迁移”四环节教学链条闭环育人体系,建立了涵盖“课堂表现—实践应用—价值内化—行为养成”的四维评价体系,创新构建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职业导师、辅导员的“四方协同”育人共同体,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在一系列改革创新下,“教师语言”课程思政实践成效显著,逐渐形成了“德技并修”的育人新格局。该课程被评选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近3年,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率明显提升,普通话二甲通过率从75%提升至88%;学生在川渝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中,连续3届取得优异成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当代杯”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中硕果累累,获一等奖57名;2024届学前专业毕业生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率在95%以上;与新疆和田洛浦、喀什疏勒的两个村搭建了“石榴花云课堂”,师生志愿者开展线上语言教学活动50余次。该团队入选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全国示范性团队;“石榴花开别样红”案例获重庆市教育部门关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案例征集活动一等奖,产生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 (陈奇 许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