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学前周刊·保教
2025-06-29 星期日
科研反哺飞行训练 高质量发展迈新程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努力打造一流飞行训练质量和安全标杆

  6月的广汉,蜀道之畔,在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以下简称“中飞院”)的停机坪上,一架架训练机有序起降,蓝白相间的机尾划过天际,划出中国民航人才培养的“黄金航线”。在这片民航教育的沃土上,一所聚焦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的重点实验室——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飞重实验室”)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人才培养为支点,为中飞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飞行大学注入澎湃动能,更为我国民航高质量发展开辟出一条“智能+安全”的创新之路。

  发展定位:以“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为引领,打造行业创新策源地

  2017年,中国民用航空部门正式批复设立首批重点实验室“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重点实验室”。飞重实验室定位于“民航飞行技术与安全领域的创新策源地、技术转化枢纽和人才培养高地”,聚焦智能飞行训练理论体系、飞行运行安全技术理论体系、通航低空智能安全管控理论体系、智能试飞技术理论体系四大方向,构建“智能飞行训练—安全运行—低空管控—前沿试飞”四位一体的AI(人工智能)赋能民航训练与应用理论技术体系,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标准制定—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是中飞院建设一流飞行大学的科技引擎。

  创新突破:四大体系攻坚,破解行业“卡脖子”难题

  (一)智能飞行训练理论体系: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模式革命。为使飞行员训练模式满足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的需求,飞重实验室以“核心胜任能力”为核心,构建智能飞行训练理论体系。一方面,攻克飞行员核心胜任力认知机理基础研究,通过脑电、眼动等多维度数据,建立“操作控制—风险决策—应急处置”能力的量化评估模型;另一方面,融合多模态感知与实时数据分析,开发智慧仿真训练数字孪生平台,实现“虚拟训练—实装验证—能力反馈”闭环,目标是让训练从“模糊评价”转向“精准画像”。

  (二)飞行运行安全技术理论体系:为“天路”系紧“智能安全带”。在高原机场低氧环境下的人机交互风险、近地尾流对航班间隔的影响,在繁忙空域,动态变化的尾流、多源导航信号的融合精度,这些看不见的风险是民航运行安全的隐形杀手。飞重实验室围绕国产民机运行安全技术体系、高原特殊环境运行技术等方向,团队揭示近地尾流演化机理,建立高原低氧环境下飞行员认知反应时间与操纵误差的数学模型,突破尾流预测与间隔动态缩减技术、北斗/INS多源导航融合技术、基于AI的管制间隔动态优化技术等。

  (三)通航低空智能安全管控理论体系:激活“低空经济”新蓝海。随着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等低空经济业态爆发式增长,低空空域如何管、异构飞行器如何协同、风险如何动态预警等成为行业共性难题。飞重实验室以“低空智能安全管控与通航大数据融合应用体系”为核心,开展技术攻关,团队构建低空异构飞行器协同避撞机理模型,破解无人机与有人机、固定翼与旋翼机的冲突检测难题,研发通航安全大数据治理平台。

  (四)智能试飞技术理论体系:为“新机首飞”铺就“安全跑道”。试飞是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机型等适航审定的最后一关,飞重实验室瞄准智能试飞这一前沿方向,着力构建“虚拟验证—智能感知—虚实融合”技术体系。通过新构型/高风险科目虚拟验证理论,建立高置信度虚拟试飞模型,突破边缘状态智能感知与主动保护技术,开发虚实融合试飞验证平台。

  学术交流:以“思想盛宴”凝聚行业共识

  作为民航领域的科研创新平台,飞重实验室始终以“技术攻关主阵地”与“学术交流新高地”双轮驱动,持续赋能行业创新发展。在技术攻坚维度,聚焦飞行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需求,持续发布“飞行技术专题项目”科研性开放基金,通过产学研协同机制提升飞行员的科研创新能力,助力行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在学术交流领域,已打造“飞行训练技术与管理研讨会”“民航飞行与运行论坛”两项具有行业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飞重实验室的目标更加清晰,到2030年建成国家水准的试飞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助力学校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飞行大学”,为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聚力技术攻坚、深耕人才培育;埋头实干,汇聚行业智慧,用攻坚克难的魄力突破壁垒,赋予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科研基地全新使命,绘就智能航空研究的壮丽新画卷。

  (潘卫军 向小军 钱基德)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保教 03科研反哺飞行训练 高质量发展迈新程 潘卫军 向小军 钱基德2025-06-29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努力打造一流飞行训练质量和安全标杆 2 2025年06月2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