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是以体育学和舞蹈学为主、多学科融合的现代专业高校。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岭南体育文化交流与传播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国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具有强大辐射力。近年来,学院在健美操教学方面持续发力,在教学成效、教师培养及赛事成绩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深入发展,健美操运动作为一种全民参与度较高的体育项目,其教学模式应当进一步深入挖掘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特点,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教学模式和内容,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主动性,进而充分发挥健美操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首先,学院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结合健美操教学以实践为主的特殊性,逐步实现由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转变,力求通过推动学生站上讲台的基本逻辑,将其塑造为课堂的主体。学院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课前布置相关的实践任务,在课上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健美操展示,并由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品评,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推动教学进程的同时,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能力和对健美操的创编实践能力。 其次,除了课上教学的创新,学院还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开展健美操运动,如将健美操作为日常锻炼项目,组织开展非正式的小组比赛及广泛参与各类竞赛活动等,并基于自身教学资源,努力为学生的健美操专业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如将校内的教学场地教室、舞蹈房等,开放给学生进行健美操动作技术练习与实践创编等。 提高教师素养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为学生筑牢成长基石。 首先,学院明确要求教师具备国家赛事带队经验或裁判资质,以确保教师在健美操教学领域的专业权威性。这一要求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也使其能够将赛场上瞬息万变的竞技策略、团队协作的默契培养以及应对压力的心理调适等宝贵经验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学生传授鲜活的运动智慧。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院定期组织健美操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及严格考核。培训内容涵盖健美操教学方法的创新、运动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健身操舞编排技巧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在培训过程中,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健美操专家和教育学者亲临授课,为教师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专业前沿的大门。严格的考核机制则督促教师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中的真才实学,不敢有丝毫懈怠。通过赛事经验与持续培训的双轮驱动,学院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学生运动技能的精准掌握、健身意识的深度培养以及审美能力的优雅提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在教师培养方面,学院引导教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将健身理念融入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堂上的热身运动到课后的体育锻炼建议,从校内体育活动的组织到与家长沟通学生运动情况,全方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与坚持。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竞赛,激发教学创新活力。学院积极参与全国健美操(健身操舞)项目虚拟教研室的平台建设,推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学习新一代智慧课程的“智能引擎+图谱引擎+AI工作台”核心架构,教师们掌握了利用大模型及相关技术工具进行课程内容智能生成、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智能答疑系统搭建等实际应用,为学生打造了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体验。此外,学院还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广东省内、国内体育教师教学与训练技能展示活动。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学院推荐的操舞类项目教师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全国以及省级比赛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重创新,强实践,充实教学内容 丰富的教学内容对提升健美操教学成效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首先,学院基于各类教育资源平台及新媒体平台,广泛挖掘优质的、符合社会潮流趋势、契合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健身操相关图文、视频等资源。学院将这些资源与教学需求、教学内容相结合,并进一步尝试引入国潮、流行音乐及舞蹈等多元领域的内容,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延拓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其次,依托自身教学及专业优势,学院大力推进“寓教于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教学模式。学院积极开展并参与校内、国内及国际等各层面的健美操相关赛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通过参与各类赛事,学生不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主观能动性及团队协作意识,同时也推动了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近年来,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精湛的技能、自信的姿态和拼搏的精神在各级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这充分体现了学院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效。 (宋波 徐艳 邓俊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