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高教周刊·探索
2025-05-28 星期三
把握“点线面”绘好高校思政育人全景图
  “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这就是中国力量!”北京工业大学学生舞蹈团原创作品《点点星火》获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甲组一等奖。学校供图(资料图片)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北京工业大学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和使命任务,通过重“点”把握、多“线”协作、全“面”深化,精心绘好高校思政育人全景图。

  重“点”把握

  深入领会提升思政引领力的内涵要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提升思政引领力,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为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是高校工作的应有之义。

  明确政治建设立足点,深刻认识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六力”,明确了建成教育强国的核心目标。其中,思政引领力居于“六力”之首,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提升思政引领力,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

  做优立德树人支撑点,发挥高校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作用。思政引领力深刻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举旗定向、汇聚共识的关键作用。思政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意识形态安全。高校要积极探索提升思政引领力的有效路径,引导师生凝聚思想共识,积极投身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聚焦思政育人落脚点,凝心聚力构建高校思政新格局。如期建成教育强国必须充分发挥思政引领力的支撑作用。高校要统筹育人资源、汇聚育人合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新格局,确保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确保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确保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多“线”协作

  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大思政实践路径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主线,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大思政实践路径,以生动鲜活的案例讲好思政课。

  把牢教学基本线,建设首都特色思政课。一是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体系,注重把新时代伟大成就引入课堂。二是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密结合首都实际,举全校之力开设“大国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概论”等校级特色思政课,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伟力与制度优势。三是结合首都红色文化资源录制“讲红色京华故事,忆百年辉煌党史”系列微课,讲述北京党史人物故事及精神风范。

  聚焦实践活力线,丰富实践教学渠道。一是主动融入首都“博物馆之城”建设,打造党建馆、文化馆、科技馆“三馆”矩阵,建设国内高校首个“双奥”主题博物馆,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基地。二是聚焦学校人才培养与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利用首都资源积极拓展实践育人基地。三是深化“行走中的思政课”品牌建设项目,积极参与北京市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拓展思政延长线,汇聚三全育人合力。一是坚持“五育”并举,实施“彩虹桥”新生教育工作方案,着眼行为养成、人格塑造、理想信念三个层次,增进新生对学校建设发展的价值认同、目标认同、社会认同。二是加强日常教育浸润,发挥“三大典礼”育人功效,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在开学、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讲授“大思政课”。三是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联合中小学录制完成“坚定文化自信 勇担文化使命”大中小学思政示范“金课”,在“人民公开课”和北京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中上线。

  全“面”深化

  以思政引领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首都重大需求,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育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

  扩大教育面,提升思政“引领力度”。一是打造“四个三”重大活动育人体系,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转化为一堂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引导师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学校1名冬奥志愿者获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成为获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5名志愿者之一,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二是持续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连续11年累计选拔百余名支教志愿者前往新疆、青海等地开展支教服务。

  做优科技面,挖掘育才“发展深度”。一是着力攻关“卡脖子”关键技术。RV减速器齿廓和激光器微通道制造技术,打破国外技术30年垄断。二是学生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4年学生参与发表《自然》《科学》期刊论文5篇。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举办首届中关村论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京港澳青年科学家大会等,深入探索“高校搭台、科技唱戏、企业主体、政府统筹、加强转化”新模式。

  聚焦人才面,拓展育人“覆盖广度”。一是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开展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建改工作,将数智化赋能、绿色化发展的“双化协同”育人理念融入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育人成效不断凸显。学生在“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重要活动中屡获大奖,本科生深造率攀升至64.62%,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位列北京高校前茅。

  (作者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探索 06把握“点线面”绘好高校思政育人全景图 何明2025-05-28 2 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