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高教周刊·探索
2025-05-28 星期三
以教育家精神涵养高尚师德师风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作出部署安排,为涵养优良师德师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指明了方向。

  以教育家精神强化价值引领,筑牢教师理想信念之基。一方面,应坚持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作为铸魂强师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教师常态化理论学习机制,夯实教师思想政治根基,引导教师把“小我”融入“大我”,站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坚定立场,牢牢把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要创设多维度的活动载体,促进“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理想信念在教师个人层面的内化与整合。通过建立“教育家成长叙事”研修机制,带领广大教师切身感受张桂梅等优秀教师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不懈努力的优秀案例,以多模态资源的相互支撑,帮助教师更好地将职业理想信念内化、整合到个人追求层面。

  以教育家精神涵养道德情操,争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要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应然追求转化为教师个人的主动实践。以德立身是教师涵养高尚道德情操的起点。教师要以教育家及优秀教师展现出来的道德追求为镜鉴,在职业认同层面建立“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的认知自觉,通过经典研读、哲学思辨、文化对话等途径深化对中西方师德文化的理解,将个人职业身份升华为“人类精神与道德守望者”。以德立学是教师学术与学习良知的具体化,强调教师在教学科研中践行“真理至上”“学无止境”的原则,既要抵制功利化倾向,坚守知识生产的伦理底线,又要主动打破学科壁垒,在跨领域探索、终身学习过程中培育教育教学与学术科研的视野,使专业学习和研究始终服务于“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终极目标。以德施教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向教育教学实践的创造性转化。“教学的教育性”要求教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既要在科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熏陶,也要在人文课堂中强化批判思维养成,还要在技能训练中强调工匠精神培育,使每一门课程既成为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彰显与表达,也成为涵养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载体。以德育德是教师涵养高尚道德情操的终极目标,其本质是通过教育者的身教示范激发学生的道德自觉。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当好“人师”,在日常言行中践行“知行合一”的准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彰显求真精神,以正确的处事方式传递公平正义理念,以积极昂扬的生命姿态诠释奋发向上的理想追求,自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表率,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以教育家精神厚植教育情怀,树牢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一方面,要强化教育家精神高位引领,将其纳入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厚植教师的教书育人情怀。在教师的培养培训中,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必修课,引导教师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始终坚持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要树牢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落实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加强师德师风日常监管,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严守师德底线。只有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在教师选用、管理和考核中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制”,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倾向,引导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初心。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探索 06以教育家精神涵养高尚师德师风 王永斌 尹晓军 王瑞湘2025-05-28 2 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