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的各类优秀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对于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北京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明确文化赋能思政教育的价值,积极推动中国的各类优秀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文化建设等有效推进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思政课建设 思政课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的课程,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关键渠道。学院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等,打造蕴含中国的各类优秀文化资源的思政“金课”,帮助学生领悟中国的各类优秀文化资源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 学院与北京大兴区礼贤镇东黄垡村联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主题活动,活动围绕“三个相融合”进行,即教师讲透地域非遗文化内涵和学生参与文化下乡相融合、教师讲好地域非遗故事和学生分享地域乡村文化故事相融合、教师用好地域非遗文化元素和学生制作地域非遗作品相融合,让非遗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举行新学期升旗仪式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争做新时代青年”主题国旗下的思政课,号召学生以新学期为起点,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在实践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成长中磨砺自我意志;举办“大国工匠助力‘大思政课’建设京津冀职教联盟”活动,通过大国工匠与学校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思政课的形式,推动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以培养更多德技双馨的大国工匠,助力师生在新时代书写精彩的“工匠故事”;以线上的方式召开“追寻红色足迹 青春追逐梦想”2022年井冈山社会实践活动汇报暨红色故事会,分享追寻红色足迹中的点滴故事。 创新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学院不断延展思政课堂的教学“半径”,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走得更深更实,从中国的各类优秀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使学生获得启迪人生、涵养智慧的精神力量。 学院组织学生到北京草帽人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开展助农实践,奔赴辽宁省辽阳市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到李大钊烈士陵园开展暑期党史学习教育,前往无名英雄纪念广场、香山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等,让师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入了解历史,在缅怀先烈中汲取精神力量;组织学生赴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开展沉浸式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新质生产力,认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报国志向;组织“主题教育强党性 勇毅‘黔’行铸匠心”暑期社会实践贵州行活动,让学生在贵州之行中,回顾过去,珍视现在,展望新时代的美好未来,深刻地感受信仰的力量与长征精神的伟大。 建优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 中国的各类优秀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深化,需要充分发挥广大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院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对思政理论知识的领悟能力,加强思政课教师对新教学模式、新教学方法等的认识与掌握,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等,为中国的各类优秀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做好基础保障。 学院举办“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集体备课会暨第5期读书分享交流会,践行“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思政课教师在深入学习当前政策、领会新精神的同时,拓宽教学思路和学术视野,继而有效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组织思政课教师赴临沂大学参加2024年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为思政课教师获取更多鲜活的“大思政课”教学资源、获得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的教学创新思路提供机会;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高职专场,为思政课青年教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帮助其交流教学心得、研讨教学技能、提升教学能力;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能力比赛、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第十届“思政课情景剧”比赛、“精彩一课”全国教学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为思政课教师展现才华、提升能力搭建平台,有效激发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优建强、思政课程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举行“传帮带”拜师会,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积极作用,帮助新教师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促进整个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潘莉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