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重要使命。广州市第二中学广东省邱海林名教师工作室以“语文优效教学”为抓手,以“优效教学,多元发展”为目标,依托省级规划课题重大项目“多元发展导向的高中语文优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积极探寻高中语文教学新路径,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开发课程资源 改进教学策略 为满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项目组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致力于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通过统整主题、拓宽渠道、灵活运用等方式,建立兼具育人价值、教学价值的校本资源库。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现已建成包括读书札记、读书小论文、时事报告、原创话剧剧本、考场优秀作文、社会调查报告等在内的开放性、多样态的语文学习资源库,每年及时更新、充实课程资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入源头活水。 为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项目组在充分尊重学情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在确保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切性的基础上,建构系统科学、操作性强的语文优效教学体系,包括基于资源整合、文本重组的阅读优效教学体系,基于序列化书面作文训练、多维度活动作文训练的作文优效教学体系,建立文学社、读书沙龙等学习共同体,开展辩论赛、戏剧节、读书报告、时事报告和诗歌朗诵会等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切实解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开展学法指导 促进终身发展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长期以来,学校学生对语文学习存有畏难情绪,阅读量不足,缺乏对社会活动的广泛参与和深入思考,语文学习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功利化、重技术轻素养的套路化等倾向。 针对以上问题,项目组转变教学思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成长,积极开展学法指导。针对学生畏难心理,从兴趣上激发内驱力;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化解畏难情绪,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自我肯定的价值感。以阅读教学为例,在高一学段,项目组选编、印发与教材人文主题相关的经典美文和优秀时评,指导学生利用早读课阅读,一边读一边圈点批注,使他们的阅读视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到高二学段,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时,又指导他们开展时事报告、读书分享或经典影视鉴赏活动,精心选题,按照步骤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经过一个学期左右的“做中学”,学生掌握了各种常见文体的阅读思路,积极重塑价值观,提升了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创新评价机制 改善教学生态 项目组积极创新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机制,强化过程性评价,努力建立动态追踪评价机制,探索多元主体的新型教学评价机制:以自主性、全面性和发展性为原则,引入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评价主体,开展形式活泼、形态多样的评价活动,并在活动中不断反思、总结、提炼,从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示范性,改变以往语文教学重“文”轻“人”、重“成果”轻“成长”的倾向。 以作文教学为例,项目组鼓励学生根据“指标+权重”的标准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文,通过升格训练获得充分的写作体验,然后由教师交互点评,实现作文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最后择优向作文期刊、报纸副刊荐稿,并邀请作家、评论家或家长作“非师点评”,再反馈给相关师生,最后汇编成册,留存在科组资源库。这样的评价机制既扩展了评价主体,拓宽了评价视野,又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了他们的写作体验。 优化共进策略 助力协同发展 项目组开展研究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教师专业成长、学校高质量发展。项目组获评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书香校园。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项目组通过省级名教师工作室平台,与省内外结对帮扶学校组建跨区域、高水平的教研共同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从开始时单纯的“送课”与讲座到后来的结对交流、跟岗学习,再到不定期线上研讨、资源共享,不断优化教研共进策略,推动教育教学协同发展,使研究成果惠及更多师生。同时,项目组也在交流中反思,发现潜在的可优化点,鞭策自己不断进步。相信随着项目研究、应用和推广的进一步深入,项目组一定会对语文教学质量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邱海林 王义刚 梁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