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2 星期四
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
以“三融合”提升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

  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学学术学位点建设团队将创新能力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服务面向产业需求,持续开展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通过推进思政融合、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的“三融合”举措,改革了课程思政体系、课堂教学体系、创新支撑体系,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

  突出思想引领

  构建“浸润式”课程思政体系

  全力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以“三维协同式”途径为主线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首先,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保障制度,依托基层教学组织执行落实,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经验。其次,明确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求真务实、敢闯会创、锐意进取、职业素养六个主题,开发典型企业、代表人物、产业政策、国家战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个方面思政元素,强调将其以中国故事或案例等多种方式自然融入教学内容,落实课程思政进入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案与课堂,浸润到每一门课程。再其次,打破课内外教学分离,引导优势的专业教师资源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在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激发其自主探究热情。最后,推进研究生支部党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党和国家的理想信念。

  强调能力导向

  实施“三新”课堂教学设计

  一是实施新课程内容设计。推动科研赋能教学,以前沿交叉知识为导向,激励教师引入新的科研成果与国际研究进展,开设“管理研究方法论”“论文写作指导”等5门方法课程,设置“人工智能导论”“大数据技术”等交叉课程。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双方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共培师资、共同开发案例与产教融合示范课程,丰富了教学资源。

  二是实施新教学方式设计。围绕“两个服务”与学科前沿设计阶梯式问题链,通过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采取课前觉知问题、课中修正问题、课后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使用案例教学、项目研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强自由联想,从多角度深度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参与论文写作、数据处理、专业实践等活动,通过做中学,从实际活动中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是实施新考评方法设计。以科学、公平、多元的形式对创新能力培养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采取自我反思评价+教师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合理设置不同评价主体及考核方式的权重。将教书育人、课程教学创新列入教师重点考核指标,激励教师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师生,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效果与学生养成创新思维。

  坚持多元协同

  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

  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抓手,汇聚五方力量,协同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做到以实践驱动创新。

  一是组织开展与创新能力提升相契合的竞赛活动,以学科竞赛促进实践创新技能。近3年,以“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赛事为抓手,构建“国家—省—校—院”四级竞赛机制,实施学科竞赛培育项目,组建校企协同竞赛指导团队,引导竞赛作品与产业发展新思维新技术相结合。教师指导竞赛活动计算工作量,学生竞赛获奖成为评奖评优条件,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实现导师全部参与竞赛指导,学生全部参与竞赛活动,使课程中所学知识、技能得到充分锻炼。

  二是打造满足科研实践需求的项目体系,以科研项目作为知识创新能力的实训。学院尝试设立自由探索创新项目,引导理论基础好、学术激情高的研究生,积极申报自由探索创新项目;开展与山东社会科学院的联合培养,丰富学生科研训练的项目资源;推动合作企业设立研究生联合创新项目,支持动手能力强的研究生深度参与,培养学生凝练科学问题、攻坚产业难题的能力。

  三是构建以省级科研团队负责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为核心的师生学术共同体,以学术共同体提升知识创新技能。建设高水平的服务体系,举办名家讲座、经典读书会等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组织生活中的踏青、聚餐等非学术活动,增进成员间接触与互动。重视科研实践训练,新成员在老成员手把手指导下学习、体验做科研所需知识与技能。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成员,激发共同体活力。

  经过5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目前学院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给予研究生以沉浸式、探究式学习体验,有效激发了其创新热情。学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80篇,获第20、21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三等奖4项,获省研究生创新成果2项;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2名教师获评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名教师获评青岛高校教学名师,获批省研究生优质课程4门。(胡保玲)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8以“三融合”提升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 胡保玲2025-05-22 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 2 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