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三台县职业技术学校创新构建基于相对排名的绩点赋值算法与“基础定向→专业分流→个性优化”三轮选课机制,通过动态调控选课优先级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精准匹配育人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有效促进学业增值,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为职普融通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实践模式。 绩点赋值,杜绝选课盲目随意 职普融通选课走班常见的问题是职普资源分配不均以及选课的盲目性。三台县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构建基于相对排名的绩点赋值算法和三轮选课机制,初步解决上述问题,优化了职普资源配置,使学生选课实现科学化。 学校采用绩点赋值算法,通过选课管理平台对学生上学期学科学习算出平均绩点并排序,排名靠前的学生在选课系统开放时率先选课,可以优先挑选热门课程和优质师资课程。若两门课程时间冲突,学校会引导学生优先选择课程难度大、学分高且有信心获得高绩点的课程。在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时间冲突时依照同样方法处理,专业课程绩点高的学生可优先选择专业进阶课程,调整选修课程。这种做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有利于学业发展的选择,既提升了他们的选课主动性,又强化了学习过程和成果意识,有利于激发学习动力。 三轮选课,不断优化选课实施 学校建构了三轮选课机制,不断优化选课实施。该机制通过“基础定向→专业分流→个性优化”三个阶段,实现课程资源的精准配置。其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育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第一轮选课,学生会参考课程预期绩点,根据当下学业表现,结合自身兴趣与职业规划,优先挑选预期绩点高且对后续专业学习具有支撑作用的课程,以此搭建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课程体系。第二轮选课,学生依据第一阶段学习绩点表现,按照职业发展方向选择课程,确保后续学习顺利。第三轮选课,是个性优化学习阶段,学生根据已有绩点和未来规划,选择能够提升绩点与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在此过程中,学校引导学生注重选修课程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避免选择孤立课程,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管理赋能,提升学校育人质量 绩点是学分认定的关键依据,用于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学习要求。学校规定,只有绩点达到及格标准,学生才能获得相应的课程学分,这保证了学分制管理的学分授予质量,真实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职普融通背景下,不同课程体系和学校间学分转换与互认具有重要意义,绩点算法为此提供了统一量化标准,提升了学分转换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中职与普通高中课程互认时,依据绩点算法,可以实现学生课程绩点与普高课程学分对应转换。 为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还构建了基于绩点的预警与学分干预机制。当学生绩点持续低于特定标准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提醒学生、家长和教师关注。学校会为绩点不达标的学生制定个性化提升计划,安排教师辅导,分析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对于多门课程绩点低的学生,学校要求其减少选修课程,集中精力提高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绩点。该机制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困难,提供支持帮助,避免辍学风险,确保学生按学业规划顺利毕业。学校因此被绵阳市教育和体育部门评为2023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优秀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成效凸显,增强中职教育适应性 “绩点赋值+三轮选课”教学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以数据驱动优化选课路径,通过对学生成绩、兴趣、职业倾向等数据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课建议,实现课程资源的精准配置。辅助以“中职—普高”学分互认标准,有效整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资源,从而为高中阶段职普融通育人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也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跨学科选课+实践课程强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了学校的育人水平。毕业生灵活就业率从2023年的4.7%跃升至2024年的13.3%,自主创业人数由2023年的44人增至2024年的51人,增长幅度较大。由此可见,职普融通选课走班管理模式作用明显,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业实践能力,对学生升学、就业、创业都具有积极意义。学校获得四川省文明单位、三台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荣获2021—2023年度绵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一等奖。2024年,学校获得绵阳市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特等奖和突出贡献奖,在班主任能力大赛中获2个市级一等奖、2个省级三等奖,在技能大赛中获绵阳市团体一等奖。 (崔勇 刘洪波 兰松柏 张刚 李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