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基教周刊·课程教学
2025-05-19 星期一
厚植情怀 融合创新
——四川轻化工大学新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与实践

  四川轻化工大学管理学科团队秉持“厚植情怀,融合创新”的育人理念,践行“厚德达理,励志勤工”的育人精神,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和专家论证等多种方法,深入了解社会对新质管理人才的需求,明确新质管理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创新管理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系统性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家国情怀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强调情怀教育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并通过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管理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实践能力的管理者,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行业和社会的实际发展要求。

  多措并举,培养新质管理人才

  (一)强化思政引领,深化情怀教育

  团队建立红色教育矩阵,大力弘扬“胸怀天下之家国情怀、舍我其谁之使命担当、自强不息之开拓奋进”的“652精神”,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家国情怀和国家信仰的塑造,涵养高尚道德情操,培养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人格正的新质管理人才。团队依托川南丰富的红色资源,整合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地方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与课程教学资源,构建“课程思政+主题实践+文化浸润”多维一体的育人格局。通过开设“红色文化与管理思想”“中国精神与领导力发展”等课程,将理想信念教育系统融入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组织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体验学习和志愿服务,在实践中体悟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将“652精神”贯穿教学与育人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意识。结合典型人物宣讲、校友榜样引领、社会实践锻炼等环节,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切实提升其思想境界,夯实新质管理人才的精神根基。

  (二)明确培养框架,重构能力图谱

  团队通过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访谈,设计出涵盖创新思维、战略决策、跨文化沟通、团队协作等关键能力指标的新质管理人才核心能力框架。将这些能力指标进行系统梳理,绘制核心能力关系图谱,确保各项能力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在能力框架的构建过程中,团队注重分析各能力的培育难度系数,并找出能力升级的关键突破点。例如,通过实践项目和企业案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战略决策能力,通过国际合作与跨文化交流课程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这一举措,团队消除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能力偏差,确保培养的管理人才能够准确对接社会需求,具备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综合素质。

  (三)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

  团队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开设“管理伦理与社会责任”等课程。设置“创新管理”“跨文化管理”等跨学科课程,拓宽学生视野,结合“数字经济与创新管理”“绿色管理”等前沿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前沿管理理论。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新质管理人才的关键。团队通过AI赋能设计“情境案例+项目仿真+反转课堂+党史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能力。依托情境案例,学生能够分析真实企业问题,提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项目仿真让学生全程参与管理项目,增强其决策和团队协作能力;反转课堂则鼓励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学、在课堂上进行深度讨论,激发学习主动性,促进思维碰撞;结合党史学习与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通过系列方法整合,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管理知识,更能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提升其应对复杂挑战的能力。

  (四)搭建实践平台,改革评价机制

  四川轻化工大学通过与成都、重庆、厦门、杭州、自贡、宜宾等地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搭建多维实践平台,包括校地实践基地、校企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器等,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他们了解企业运作流程。依托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共创的“一村一博士”计划,鼓励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和社区管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实践平台,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决策能力。在评价机制方面,团队构建了多元化动态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确保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将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同时,采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以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团队还通过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持续改进培养方案,并设立创新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五)强化师资建设,夯实育人根基

  师资质量直接关系到育人效果。四川轻化工大学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围绕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目标,持续提升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学校通过交叉学科团队培育行动、教学能力提升计划、课程思政研修、教学竞赛等多元举措,推动教师精准对接人才培养需求,强化课程目标与核心能力关系图谱之间的逻辑一致性,夯实教学功底,提升育人实效。

  为拓展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行业实践经验,学校积极构建“走出去+引进来”的双轮驱动机制。一方面,鼓励教师赴国外高校开展访学交流,参与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前沿主题研究;另一方面,依托与四川省宜宾市、自贡市政府部门以及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推动教师深入基层、政府部门、企业挂职锻炼,增强其实务理解与案例教学能力,形成学术引领与行业融合并重的“双师型”育人力量。

  同时,学校健全教师发展支持机制,搭建以“师德涵养+教学成长+实践提升”为核心的成长路径。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案例共建、项目协同等教学研究活动,营造教学相长、集体提升的良好氛围。通过培育理念先进、能力全面的教师队伍,为新质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新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突出成果

  (一)师资建设成效显著,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团队始终坚持以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保障,通过项目引领、平台支撑、机制驱动,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团队累计主持包括“厚植情怀 融合创新:新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与实践”“情景理论融入‘旅游消费者行为’课程深度学习多维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等省部级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项目30项;发表教研论文70余篇,其中《多维协同育人 助力旅游高质量发展》被权威媒体刊载;出版教材和专著12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有效推动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学科群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

  在师资结构优化方面,团队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与党性修养的同步提升,形成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优的教学骨干队伍。教师团队共166人,其中党员130人、博士学位教师95人、教授26人、副教授76人,拥有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天府学者、自贡市杰出创新人才、自贡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各级各类人才28人。通过系统的能力培养和氛围营造,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更具前瞻性、教学方法更具创新性,成为新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坚实保障。

  (二)育人成效持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新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下不断深化,团队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质量优化、职业发展支撑等关键环节,构建全过程育人机制,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成效。

  在就业质量方面,管理学科群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近20%的学生成功考取研究生,展现出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学术发展潜力。通过访谈和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普遍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迅速胜任企业管理等岗位,充分体现了新质特征。

  在职业发展方面,约8%—10%的学生毕业5年后晋升为部门主管或核心骨干,部分成为区域项目负责人或创业团队主导者,显现出突出的管理能力与领导潜力。由此可见,四川轻化工大学新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懂经济、善管理、有技术的新质管理人才,有效支撑了学生当前的学习与就业,更为其长期职业成长和社会价值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学校教改工作的重要成果和典型案例。

  在推进新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团队通过持续的师资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夯实了育人根基;学生在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双重驱动下,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思维,能够有效应对未来复杂的社会和产业挑战;培养的管理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能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四川轻化工大学管理学科团队将继续优化新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谢天慧 王海军 陈一君 陈希勇 余元春)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基教周刊·课程教学 06厚植情怀 融合创新 谢天慧 王海军 陈一君 陈希勇 余元春2025-05-19 ——四川轻化工大学新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与实践 2 2025年05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