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9 星期一
青岛理工大学
共建育人平台 厚植乡土情怀

  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在位于革命老区沂蒙山腹地的费县扎根,学生走出校门便进入乡村,与乡土资源具有天然的共生关系。为了破解校地融合表面化的问题,土木工程专业基于协同教育理论,从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协同机制建立、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等方面推进改革,构建了根植乡土情怀的校地协同实践育人平台。

  重塑育人理念

  打造“四二二”实践课程体系

  面向地方发展和人才培养双赢的目标,临沂校区土木工程专业提出“文化筑基—项目实战—创新赋能”的三阶递进校地协同育人理念。将地方资源融入育人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构建“红色铸魂模块(思政课程实践课程)”“非遗传承模块(美育课程)”“绿色农创模块(创业实践课程、劳动实践课程、‘第二课堂’实践课程)”“产业赋能模块(专业实践课程、‘第二课堂’实践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四大模块课程,培养学生文化挖掘与传播、电商助农两项乡土实践能力,以及BIM技术、房屋安全鉴定与加固两项服务地方建设的专业特色能力,形成了“四二二”实践课程体系。通过实践课程重构,设计了由“红色思政教育—非遗手工熏陶—乡土田园调研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实践”组成的乡土情怀教育链。

  创新协同机制

  构建“三位一体”多维协同单元

  构建资源共享单元。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对接临沂市科技部门、临沂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统筹协调红色场馆、非遗工坊、乡村田园、优质企业等社会实践基地资源,建设新时代农村党建协同创新中心、校园非遗工作室、乡村振兴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等校内平台,打造“一平台—一团队—一类资源”的精准对接体系。

  构建课程群协同单元。临沂校区土木工程专业围绕房屋安全鉴定与加固、BIM技术两项专业特色能力的培养,分别组建课程群,配置课程群负责人。课程群负责人组织课程负责人、行业专家,建立乡村振兴团队,形成课程群协同单元。依托乡村振兴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对接地方发展需要,开展房屋安全普查、建筑工匠技能提升培训、BIM技术咨询等对外工程服务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实战平台。

  构建课程协同单元。围绕红色教育、非遗熏陶以及两项乡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各实践课程负责人组织任课教师、非遗传承人、社会师资分别成立课程团队,形成课程协同单元。依托新时代农村党建协同创新中心、校园非遗工作室,对接地方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实践、非遗体验、乡土农耕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实践教学活动,为人才培养提供实景平台。

  深化模式创新

  推动项目化实践育人

  临沂校区土木工程专业依托多维协同单元实施“一师一企(村)”“一师一题”“一师一导”行动,教师围绕实践课程培养需要,对接乡土、融入乡土、服务乡土,融合地方资源和发展需求,与专家协同打造红色实践项目、乡土实践项目和工程服务项目,设计形成实战化实践题目。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名校内教师绑定一名产教导师,产教导师负责制定实践标准,校内教师负责把控实践质量,学生团队完成实践活动。项目化实践过程建立了依托地方政府部门的学校与地方资源靶向链接机制,生成了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催生了“资源输入—平台赋能—价值输出”的闭环,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双向增值”。

  为了保障实践育人成效的可持续性,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积极贯彻学校“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深化院系协同,推动优势资源下沉,支撑临沂校区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一方面,学院派驻教学名师进入土木工程专业,实施“名师领航”工程,带动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截至目前,临沂校区土木工程专业教师获得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另一方面,在学院省部级及以上平台的支撑下,临沂校区土木工程专业积极组建市级实验平台,为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目前,临沂校区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工程结构鉴定加固研究所1个、乡村振兴研究所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学校的顶层设计使得校地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更适应沂蒙革命老区发展需要,厚植学生的乡土情怀,推动了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高度契合青岛理工大学教育帮扶沂蒙革命老区的初心使命,形成了“青理—沂蒙”模式。

  (尚福鲁 高立堂 付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7共建育人平台 厚植乡土情怀 尚福鲁 高立堂 付娟2025-05-19 青岛理工大学 2 2025年05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