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改风采
2025-05-18 星期日
四川师范大学
构建“四为四力”模式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四川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具有79年办学历史、以地方师范教育为特色的省属高校,始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构建了“四为四力”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模式,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以顶层设计为先

  激活创新创业“内驱力”

  学校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始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确立了“强创新、重培育、抓产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思路。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数字赋能,努力打造地方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样板间”。一是建立专门组织,成立由党政领导担任组长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创新创业中心,统筹协调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多方参与的创新创业工作格局。二是制定专章制度,出台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创新创业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引导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形成了校院两级齐抓共管、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的良性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三是组建专业队伍,建立创新创业培训与指导服务体系,实现指导教师内外发展,现有专兼职指导教师350余人,长期聘请校外导师100余人,形成“标准建构—能力认证—提升发展”全周期培养范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标准化、职业化。四是强调专项激励,实施《职称评审管理办法》《教学学术奖励办法》,强化教师奖励体系,明确教学和学科竞赛成果可作为科研工作量和绩效奖励的依据。同时,将指导学生科研、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纳入职称评审,强调教学与培养学生的重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课程建设为基

  重塑创新创业教学“生命力”

  学校始终坚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一流课程建设,统筹推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构建起“低年级重知识普及—高年级重训练指导—全学段重专创融合”递进式课程体系。一是开设一门基础课,大一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程,侧重基础知识的普及及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的塑造;二是开发一批指导课,从大二开始,鼓励专业教师开设与之擅长学科相关的竞赛课程,构建“课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科竞赛训练以及创新创业技能提升;三是开建全融合课,从大三起以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为导向,以论文选题及学科竞赛为抓手,展开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实践。实施路径为:打通“必修+选修”通识课程,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程,辅以“SYB”“创新基础”“创业学”等20余门线上选修课程为补充;融通“专业+创新”模块课程,对专业课程再造升级,打造专创融合课程;贯通“学科竞赛指导”课程群,依托学科竞赛项目,打造选修指导课程群。

  以实践活动为重

  凸显学科竞赛“牵引力”

  学校始终坚持创新课堂教育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强调创新创业的实践性。通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孵化、转化和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使创新创业落地见效。一是突出创新创业指导,开展“线上+线下”帮扶指导,开通创新创业项目咨询热线,开展入驻项目专题培训;二是推进创业孵化,支持初创项目进入孵化园开展孵化,孵化成功便进入市场运营,减少失败率;三是重视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创建学生入驻实践基地150余个,参与产品研发、项目实践活动,外聘专家走进课堂,将创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四是狠抓学科竞赛质量,对竞赛项目全面梳理和学科专业对标,引导学生积极参赛。年均参加挑战杯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100余个,成效显著。2024年全校3万余人次学生近1.2万个项目参赛,4200余个项目获得各类竞赛奖项。学校在公布的竞赛排行榜单中当年排名全国第51位,位居全国师范院校前列。

  以服务平台为本

  集成创新创业教育“聚合力”

  学校始终坚持搭建宽广的创新创业平台,作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条件保障。依托国家众创空间、省级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科技园和创新创业俱乐部深入开展创新训练、创业帮扶、创业实践等活动,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是大创训练项目深入实施,近3年,获批国家项目200余项、省级项目400余项,入选数量位居四川省高校前列,资助学生各类创新项目1000余项;二是创业俱乐部活动常态开展,年均开展讲座、论坛、沙龙100次,打造“天才库”创客空间,实现了“每年有计划、每月有安排、每周有活动”的目标;三是创业孵化高度重视,依托创新创业俱乐部等平台,两个月一轮的项目入驻,以及创业孵化园常年20余家入驻在孵,孵化上岸注册公司近50个,直接带动就业1000余人。

  展望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机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架构产教融合桥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庄开明 周芮同 李强)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4构建“四为四力”模式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庄开明 周芮同 李强2025-05-18 四川师范大学 2 2025年05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