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6 星期五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四维聚能助力专业强基

  近年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四新”建设总要求,系统实施“加减乘除”四维改革工程,依托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数智财税人才培养就业实习基地项目”,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数智技术深度赋能、治理体系全面升级,统筹推进专业强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聚力培养模式创新,做好“加法”文章

  一是强学科交叉,加码融创高地建设。锚定数字经济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深化“新财经+”专业群建设,成立经济地理学院,设立金融科技、数智运营、智慧供应链、智慧城市运营等前沿交叉专业。二是强资源供给,加速微专业布局。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急需领域,构建跨学科、模块化、短周期的微专业培养模式;开办智能会计、音视频产业等微专业或方向班,以理论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三是强英才锻造,加力学术视野突破。推行三学期制改革,暑期邀请“国家杰青”等知名专家来校授课,构建“家门口的学术殿堂”;打造“厚生实验班”特色品牌,通过小班教学、“双导师”制、动态管理等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围绕“金种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组建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精准指导。

  聚焦需求动态调整,下足“减法”功夫

  一是智监动态预警,清减专业沉疴。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区域产业等目标,研制包含“师资结构”“就业质量”“行业需求”等6个维度的专业评估模型,对连续两年预警的专业实行退出机制,计划在未来3年停招或撤销13个专业,推动专业布局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引领”转型。二是智配供给流量,精减低效冗余。打好调存量、优增量、提质量“组合拳”,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调减部分专业招生人数推进教学资源聚集,以“减量”求“增质”,如会计学等6个传统专业近5年累计调减招生计划1120人,腾挪资源用于新建智能会计等方向。三是智融生态空间,消减体系梗阻。在湖南省内率先启动实体化“书院制”建设,进一步突破院系、学科、专业藩篱,达成“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聚势综合素养提升,释放“乘法”效应

  一是深筑数字基座,乘势构建智慧生态。开发“数字孪生+实体沙盘”系统,增强现实技术深度还原企业生产、营销、投融资全周期决策流程,通过“AI+”赋能专业发展与课程体系智能化改造;成立创新创业与人工智能学院,将人工智能教育深度嵌入财经、人文等学科专业;牵头首创财经类专业课程在线实训标准,获评国家教育部门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单位。二是深拓产教边界,乘链激活产业动能。创设“湘江卓越经营师”班,依托数智财经现代产业学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定期邀请高新技术企业高管、创业导师来校作讲座,与头部企业共建“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财务报表解读”等数字化转型所需“新课”。三是深植育人根脉,乘时锻造“金课”。选用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分学科编纂中国特色经济学案例运用于课堂教学,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思想智慧,赋予学科专业以情感温度和思想深度;大力建设“红色财经”思政育人基地,强化专业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价值引领,推动财经理论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

  聚合体制改革动能,用实“除法”利器

  一是重构制度体系,革除管理效能桎梏。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开展制度清障专项行动,完成《学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等300余项制度迭代升级;完善校、院、系三级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消除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断层”和“真空”地带。二是重塑质量文化,铲除创新生态壁垒。推动“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革命,建设大批“金课”,全面消灭“水课”,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治理体系;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三是重筑人才生态,破除队伍建设瓶颈。近年来,引进博士教师400余人,将校内30%以上专任教师培育为“双师型”教师,畅通校企人才“旋转门”机制;建成师德师风数字画像系统;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遴选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帮扶,助力青年教师更好站稳讲台。

  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探索出了一条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新路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以更高标准加快建设财经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一流大学,努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兼具科技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刘宇轩 文炳勋 胡小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10四维聚能助力专业强基 刘宇轩 文炳勋 胡小梅2025-05-16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2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