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6 星期五
深耕创新创业沃土锻造卓越人才
——宁波财经学院探索“混合制”创业学院“三融合”育人模式

  作为一所扎根宁波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宁波财经学院以探路者的勇气蹚出了一条培养创新创业卓越人才的新路径,学校先后联合深圳国泰安教育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建立了国泰安创业学院、长城商学院,首创“体制机制融合、教学体系融合、实践平台融合”的创新创业卓越人才“三融合”培养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

  历经十余年探索,硕果累累。学校获批开设全国首个“创业管理”本科专业,商业模式实验室(BM—Lab)获评国家众创空间、省级示范性创业学院等荣誉,开发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开发创业教育类课程及特色教材35套,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42门,已正式出版教材8本。创业管理专业学生全部参与创业项目,毕业生初次创业率达35.17%,其经验推广至全国50余所高校。

  体制机制融合,“混合制”学院激活育人新动能

  宁波财经学院依托民办本科高校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从2013年起先后与深圳国泰安教育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建立了国泰安创业学院、长城商学院,探索创新创业卓越人才专业化培养路径。

  国泰安创业学院、长城商学院都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企业方院长主导产业资源整合,校方执行院长统筹教学管理,形成“决策共议、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理事会成员涵盖政府部门、高校、企业、投资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建实验室、孵化基地等实体平台8个,构建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协同机制。

  “过去校企合作多是‘松散联盟’,‘混合制’创业学院有效打破了校企壁垒,使企业真正参与到育人全过程,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模块化课程开发,从‘双师型’教学团队组建到真实项目实训,从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到产业化孵化平台搭建,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链条。”宁波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赵迎军说,这种“育人双主体”的创新实践,真正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资源的跨界整合,促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革新。创业管理专业由企业高管与校内专业负责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将产业技术标准转化为教学内容。如针对数字经济趋势,在专业中增设“数字经济与创新创业”“全球创业观察”等前沿课程,有力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为增强育人合力,创业学院组建了专业导师、创业导师、行业导师、学业导师“四师一体”的师资矩阵,汇聚了68名校内教师、52名企业家导师、35名行业专家、20名创投人士,实施“教师进企业、企业家进课堂”双向流动计划,共同开发聚焦新场景、新赛道的“行业研究理论与实践”“创业企业案例分析”等25门企业真实案例课程,将产业前沿动态直接嵌入课堂。

  2015年,学校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首届“3+1”专创班,探索“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路径。学生前三年完成专业学习,第四年进入创业学院接受全链条孵化支持。至今,“3+1”专创班已培养10届毕业生,共计218人,孵化创业项目104项。吴德堪是学校2016届“3+1”专创班学生,曾入选2022年胡润U30中国创业先锋。“学校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和实战导向的项目孵化支持,帮助我们掌握了企业创新运营管理的核心能力,‘迷之游戏’项目曾屡次在各类创业大赛中获奖,为我后来的创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得益于在校期间的打磨,吴德堪一毕业就创办了宁波迷之游戏有限公司,从事游戏开发及设计工作,相继发布多款热门游戏。

  为进一步发挥创业学院的辐射作用,学校还推动专业学院与创业学院深度联动。建立“双院融合”培养机制,面向全校开设“创业基础”“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等通识必修课,与其他专业学院共建“电商创业实战”“文创产品开发”等专创融合课程42门,形成“通识教育打底、专业教育赋能、创新创业教育增值”的课程生态。

  教学体系融合,实战化课程锻造硬核竞争力

  如何让课堂与市场同频共振?宁波财经学院构建了“通识奠基、专业赋能、创新创业增值”的多层次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创造性思维与技法”等公共选修课18门,覆盖全校95%以上学生;与专业学院联动开发专创融合课程,如金融专业开设“科技金融与创业融资”、艺术专业开设“文化创意项目策划”,形成“专业知识+创业场景”的沉浸式教学模式;为“3+1”专创班和创业管理专业开发“创业机会识别”等模块化课程22门。

  “通过构建‘专创深度融合’的课程与实践体系,避免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而‘面—线—点’多层次课程设计实现了全员覆盖、专业渗透、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赵迎军说。

  在该体系下,教材与教学模式同步革新。校企双方共编创新创业特色教材,依托企业真实项目数据、行业白皮书等资源,每学年不断优化课程教材内容,确保教学紧跟技术变革与市场趋势。截至目前,校企共编《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等35套特色教材,嵌入企业真实案例120余个、行业白皮书数据30余项,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同步。基于OBE成果导向理念,创新“教师导、学生思、企业学、师生创、多方评”课程教学五大步骤,促使学生完成三个阶段的改进,实施“五步三进”教学方法改革,推动学生完成从知识内化到能力外化,再到素质优化的阶梯式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3+1”专创班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创业管理知识与技能、模式设计与修正、创业项目实战”三个模块的课程内容,提供全链条、个性化创业项目孵化与支持,引导学生通过创业项目的实践与实战,实现创业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专创班的学习让我们有机会提前接触企业真实项目,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重指导为项目的打磨与孵化提供了精准支持,让我少走了好几年弯路。”2018届“3+1”专创班毕业生程风,依托校内孵化支持创办了3家科技公司,年营收超1亿元,带动就业约千人。

  实践平台融合,生态化矩阵赋能成果转化率

  走进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商业模式实验室(BM—Lab),“智能垃圾分类”“非遗文创IP开发”“乡村文化运营”等项目正在路演。这一校企共建平台建立政府部门引导、高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协同机制,构建“感知与激发—验证与修正—实施与支持”三大功能模块,年均激发创意200余个、孵化优质项目50个,注册成立企业127家,5家企业估值突破千万级。

  围绕BM—Lab,学校打造“一园一街多空间”实践矩阵:校内设创业孵化园、匠心创客空间等六大平台,提供注册代理、法务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校外联动高新区孵化园、望春科技园等8个基地,构建“课程实训—竞赛提升—企业孵化”无缝衔接的生态链。

  为了进一步强化培养成效,创业管理专业还设计了“认知实践(大一)—模拟实践(大二)—实战实践(大三)—创业孵化(大四)”进阶式实践路径,形成“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创业实战”的闭环培养,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战逐级突破。

  “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生态构建,我们通过实践平台融合,让每个创意都有土壤,让每份热情都能转化为创新动力。”赵迎军说。

  郑思敬是学校“3+1”专创班的一名大四学生,他已于2024年注册了一家文化公司,打算扎根乡村,做一名乡村运营能手。带着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对未来事业的憧憬,他走进宁波东钱湖镇城杨村投身于品质乡村的打造。“学校集聚了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赋能大学生创业项目,助推我们将毕业论文写在大地上,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创业项目,并最终转化落地。”郑思敬说。

  十年磨一剑,创新创业教育交出高分答卷。宁波财经学院创业管理专业学生全部参与创业项目,毕业生初次创业率达35.17%,涌现出“好同胞家居”(乐清家具行业前三)、“应天屹智能科技”(宁波市大学生“创业新秀”)等典型案例,学生入选胡润U30中国创业先锋、浙江省“新苗”计划。毕业生30%成为企业合伙人或高管,职业晋升速度较学校同类专业快两三年。

  此外,商业模式实验室(BM—Lab)平台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并面向全国推广,形成“输出模式—共建平台—协同发展”的资源共享网络。

  创新创业卓越人才“三融合”培养模式实践表明,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产教深度融合、资源整合重构,有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卓越人才。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书写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邵际树 赵京芳 徐慧)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10深耕创新创业沃土锻造卓越人才 邵际树 赵京芳 徐慧2025-05-16 ——宁波财经学院探索“混合制”创业学院“三融合”育人模式 2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