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宿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土木工程专业特色,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开展党建共建,搭建链式平台,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思想引领 党建赋能产教融合 学院创新实施“砼心党建,铁军铸魂”工程,将工匠精神、工程伦理、家国情怀融入专业教学。通过“弘扬铁军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不屈不挠、勇挑重担、甘于奉献的“砼”精神,铸造“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的铁军魂。实施“三会一课+产教融合”机制,将校企合作项目推进会、实践基地建设研讨会纳入党组织生活,建立“党委统筹、支部对接、党员参与”的三级联动体系。在重点工程推进过程中,设立“党员先锋岗”,由教师党员带队开展技术攻关,学生党员协同开展工程监测实践,形成“党建引领、项目驱动、实践育人”的立体教学模式。深挖地域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思政实践课,将红色文化保护与技术应用相结合。与多家企业共建党建联盟,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 机制创新 构建产教融合体系 学院紧跟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与宿迁市住建部门、城投集团、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智能建造产业学院,通过签订“人才共育协议”,形成“学院主导课程开发+企业提供实践场景+政府部门搭建政策桥梁”的联动链条。建立“专业共建、团队共商、项目共谋、人才共育”机制,科研与企业需求对接,实践与产业紧缺融合,使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形成精准匹配。推行导师制,组建学业导师、创新创业导师、生涯导师、企业导师等多元化队伍,选派专任教师入企挂职锻炼。实施“三个课堂”联动:第一课堂夯实理论、第二课堂强化技能、第三课堂对接项目,推出“需求清单定导向、资源清单聚合力、落实清单促发展”机制,将实际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平台共建 打造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与宿迁市城投集团等企业共建实践教育中心、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工程研究中心,与宿迁地震监测中心站共建防震抗震科普教育基地,依托共建平台开展实践教学、创新训练、科普宣传、地方服务。构建了“理论+实践”双螺旋体系,依托宁宿徐公司改扩建工程,共建“路基路面工程”“路桥检测技术”等5门课程,将施工现场转化为“露天课堂”;聘请企业6名高级工程师担任校外导师,选派青年博士赴企业挂职,形成师资双向流动机制;共建硕士工作站和博士服务团,既承担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又扮演“技术特派员”角色,推动科研成果向实践转化。学生通过参与真实项目实践,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学院依托校企合作课题和工程实践项目,孵化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项、省级5项。 成果导向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学院聚焦宿迁产业体系,推动产学研科技合作,组建科研团队,增强教育服务地方效能。与江苏宿迁交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交通基础设施低碳材料与智能建造工程研究中心协议,在产学研用一体化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以学校科技园建设为契机,融入绿色建材产业链,以项目带动社会服务目标,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竞争力,真正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与宁宿徐公司签署《2025年党建共建清单备忘录》,在桥梁加固、沥青混凝土固废绿色处理、科技人才引领技术创新、本科生实践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轮驱动,为区域交通建设和工程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与江苏君合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与江苏省测绘工程院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搭建校企合作的舞台,展开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共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通过多年的产教融合实践,构建了“精神引领、机制创新、平台支撑、成果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吸引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实习基地利用率,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倪春艳 朱方之 宋政凯 范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