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大连市第二中学坚持以教师成长共同体机制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为提高课程育人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新路径。 教师成长共同体旨在培养教师扎实的学科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有效的课程实施与教学评估能力、活跃的课程创新与实践能力。学校特别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性,鼓励教师通过课程创新实现专业价值。在教师成长共同体实施中,学校同步关注教师个人课程能力和团队课程研发能力的共同提升,注重个人与团队在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中的协同发展。学校引导教师树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观、学生主体导向的教学观以及终身学习导向的成长观,鼓励教师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跨学科整合与实践性学习、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在课程研究与实践方面实现持续发展。 聚焦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学校组建了多样化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如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教研组长成长共同体、学科教师成长共同体等。学校设置了“共享教研室”,每个教研组在每周固定时间开展课程主题研训活动,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研读、典型课例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研讨、校本课程的研发等,教学主任及教学校长“包干到组”,全程参与课程研训,提供针对性指导。学校还设立“教学委员会”,通过听评课和参与校本研训活动定期检查课程实施效果,反馈改进建议。 教研组团队建设是促进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关键一环。为解决教研组发展不均衡问题,学校提出教研组团队建设“5+X”方案,并将课程能力作为核心指标。“5”是指每个教研组每学期要完成至少1次市级及以上公开课、1次市级及以上主题交流、1篇市级及以上论文、共读1本课程理论书籍、组织1次学科特色课程活动。“X”包括参与课程相关的命题、课题研究、课程实施大赛等。通过阶段性总结与反馈,教研组团队课程建设能力显著提升,教师内驱力不断增强。 实践证明,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有效推动了教师课程能力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学校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获市级以上奖项20余项,跨学科课程案例多次在区域内推广。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教师成长共同体机制,以课程能力为引擎,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中学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