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苏省兴化市昭阳湖初级中学,音乐教师在给学生讲解AI软件使用方法。周社根 摄
|
|
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铁路小学教师在向学生们讲解绳结编织技巧。 郝群英 摄
|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主体,学校课程体系新生态的构建,需要教师的深度参与。教师课程能力是指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统筹各类资源、统领多方主体,在课程价值与理解、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影响力与指导能力。那么,校长该如何做才能提高教师课程能力,从而在保障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同时,不断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呢? 1 实施教师课程能力提升培育制度 学校培育制度的实施是提升教师课程能力的主要路径。学校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形成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完整闭环。 首先,制定教师课程能力提升培育计划。教师课程能力发展受到校本研修、支持性学校文化和持续性专业对话等多重因素影响,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育。学校要制定并有计划地实施教师课程能力提升培育制度,帮助教师从“课”的领导力转向“课程”的领导力。 其次,建立学校课程开发与审议制度。学校通过组建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发展委员会,负责课程规划、审议和实施相关工作。按照“凡设必审、凡用必审”的原则,审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确保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学校还需建立课程淘汰退出机制和周期修订制度,促进学校课程的持续改进与更新。 最后,细化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阶段性目标。第一,如果细化的阶段性目标更具体、更容易被理解和执行,不但能提高阶段目标的完成度,还有助于明确教师在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中的角色和任务。第二,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在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参与度、激发教师内部动机的同时,也增强了学校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的透明度与问责措施,还有助于不同主体更好地理解课程开发过程。第三,细化的阶段性目标还可以明确清晰地诊断教师课程能力发展中的堵点与难点,帮助校长进行更有效的任务与资源分配。 2 完善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支持体系 学校完备的支持体系是促进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核心保障。学校管理者可以采取以下举措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课程能力发展支持体系。 首先,为教师提供分层分类的课程能力发展培训。根据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等不同层次教师课程能力发展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更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走出去”“请进来”并行等多种培训模式,为教师课程能力发展提供专业性和系统性培训内容。 其次,搭建教师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的资源支持平台。第一,建立开放的校本课程资源库。可以整合各学科、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等不同课程类型的优质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课程资源,在学校、学区及更大范围内实现课程资源库的共享与共建。第二,帮助教师熟练使用数字化课程开发工具与软件,提高课程开发效率。第三,学校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使教师获得高水平学术支持和前沿课程理论指导。 最后,基于U-G-S合作模式开展课程研发项目。U-G-S合作模式指的是国内高校、政府、中小学协同合作的教师教育新模式,该模式遵循“目标一致、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的原则,强调三方通过合作、协同、创新与融合建设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这一合作模式使学校从宏观政策引领、中观课程开发、微观课堂改进三个维度全方位地进行课程研发。其中,校长应赋予教师课程自主权,鼓励教师在课程标准框架内探索个性化、跨学科等类型的课程设计,支持“微课程”“主题课程”等课程资源开发。 3 加强学校课程团队建设 建设高水平学校课程团队是提升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举措。校长可以通过以下三项措施来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持续优化学校课程体系。 首先,组建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团队。第一,在全校统一认识确立高品质结构化的课程设计思路与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学校课程团队目标与愿景。第二,组建以教师为主体、多元主体参与的课程开发团队,教师成员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配备应考量专业优势互补,并明确团队成员分工职责与任务。第三,加强课程开发团队文化建设,形塑团队价值观的同时增强团队的多样性、包容性与凝聚力。 其次,组织教师开发各类课程资源包。课程资源包主要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活动组织、课程评价四部分组成,主要包括教学材料(课程大纲、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指导手册等)、多媒体材料(教学微视频、音频、电子教材等)、教学评价材料(导学案、试题库、作业设计库等)、教学工具类资源(师生互动工具、教学软件等)、其他学习辅助材料(拓展书籍、文章和阅读材料等)等内容。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跨学科课程等不同课程类型需开发不同课程资源包。课程资源包为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等课程能力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最后,形成跨学科课程开发常态化机制。跨学科课程是国家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支撑。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学校跨学科课程开发已成为衡量学校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学校需形成跨学科课程开发常态化机制,避免跨学科课程开发中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内容组织缺乏系统性、课程活动设计缺乏连贯性、课程评价形式化等问题。 4 落实学校课程反馈与评价机制 落实学校课程反馈与评价机制,是促进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有效举措。校长可以引领学校形成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的闭环管理,为教师全方位、高水平课程能力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更新教师课程评价理念。第一,教师评价理念的更新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理解与平衡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发展教师“教—学—评”一体化的课程评价意识。第二,通过开展关于课程评价理论、方法与工具使用等方面内容的系统性培训与学习,帮助教师依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特征,灵活地选择合适的评价策略、熟练地使用评价工具、合理地使用评价结果,提升教师课程评价素养。第三,学校持续推进课程评价的数字化,帮助教师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通过全场景、多模态的教育数据采集,建立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个性化评价模型。 其次,教师动态调整与优化课程资源。第一,教师联合多元课程开发主体,通过挖掘地方文化与本土课程资源,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校课程灵活性与适应性。第二,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对课程资源持续的评估与反馈,不断实现对各类课程资源包的更新与优化。第三,教师通过各类在线教育平台,搭建课程资源管理系统,在优化课程资源包结构、整合课程资源包内容、完善课程资源包共享机制的同时,实现与国内外其他优质课程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学校课程群数字化、网络化与动态化。 最后,构建循证取向的学校课程评价体系。循证评价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教师转换评价思维、延伸评价路径,实现工具与数据的实质融通、证据与事实的关联推论、评价与发展的动态循环。学校通过构建循证取向的课程评价体系,使教师课程评价实现从感知为主到证据为主的评价范式转换,提高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循证课程评价的运行机制以证据导向和迭代循环为整体运行原则,通过循证规划、证据推论、后效评价等环节形成循证取向的动态课程评价循环系统。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循证素养,包括循证意识、系统思维、证据推理逻辑、循证能力等会得到极大培养与发展。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