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关键在教师,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提升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我所在的北京市房山区城关第二小学以美术课程为引领,让关键的少数教师先跑起来,然后带动全体教师参与跟上来,取得了良好成效。 最初,教师对课程这一关键领域的改革表现漠然、茫然,觉得“只要上好我的课、带好我的班就行了”,至于课程建设,“那是学校的事,跟我没多大关系”,这种心态与推进学校课程建设间形成矛盾。 如何化解矛盾?我们进行了理性深入分析。学校多年形成了艺术教育特色,美术学科组教师专业过硬,教研组长及骨干勤思好学、善钻勇创、教有特色。基于此,从优势学科做起,以典型课程破冰,引领全员参与,促进教师发展,成为我们进行课程突围的路径。 把典型课程树起来,需要给足学科组专业支撑。学校不仅积极补充美术专业师资力量,更主动挖掘市区专家资源,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引领。专家们的课堂指导,改变了教师教教材的惯性思维。学科组的培训研讨,唤醒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一次次走出去的观摩学习,打开了教师的视野。教师们开始从课程视角去摸索校本课程开发,去思考学科课程建设。 骨干先行,美术组组长陆大成利用房山区蕴存丰富山石的独特资源优势,与美术学科教学巧妙整合开发了“卵石画”校本课程。从单个作品到系列化创作,再到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大主题创作,由最初懵懂的摸索到系统编写校本教材,再到科研课题引领的实践研究,由一次次现场展示交流,到举办区级现场会,再到课程成果陆续获奖,“卵石画”校本课程成为学校首批精品课程,也成为学校的课程名片。 优势学科的典型课程引领,给了学校和教师极大的信心,在此经验基础上,我们开始有意识带动其他学科教师参与进来,挖掘优势,不断突破瓶颈。我们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样本带动作用,通过鲜活的经验介绍、生动的成果展示,分享辐射,打消教师畏难情绪,打开教师思维;通过专家系列化专题培训、案例式学习等方式打造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干部下沉项目研修,骨干牵头课题研究,全员参与聚智共研。校长深度参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实施,教学校长作为语文市级骨干引领语文学科组的课程群建设,区级骨干教学主任引领英语学科组课程群建设,沉浸式的指导与引领,让教师有方向、有力量、有成果、有成就感、有价值感。 由此,多学科课程建设多点开花:“语林漫步”语文课程群、“体验之旅”英语课程群、“悦动越美”体育课程群、“小鬼当家”劳动课程群的实践研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系北京市房山区城关第二小学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