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星期三
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创新实践“四维融创·数智共生”教学模式

  武汉工程大学(原武汉化工学院)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部转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始终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材料、化工及相关行业科技进步。近年来,在新质生产力和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价值塑造—体系贯通—生态再造—范式跃迁”为改革主线,系统构建“思政引领—规格重构—产教融合—数智驱动”的“四位一体”改革路径,创新实践“四维融创·数智共生”新工科教学模式,形成了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的“武工大材料方案”。

  思政引领:绘制专业思政“同心圆”,构建全要素育人新机制

  贯彻OBE理念“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方法论,确立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和毕业要求主线,对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进行一体化设计和全要素构建,创新人工智能融合的“知识图谱+思政基因”双螺旋机制,将“材料强国”战略目标分解为9项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指标,及时回应党和国家对于高素质材料科技人才的时代需求。依托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打造基础通识课程筑基—专业核心课程浸润—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淬炼的“三阶递进”式课程思政体系。创新“三维评价”机制,将思政育人成效纳入专业建设、教师考核、学生发展评价体系,成功培育出全国“最美大学生”刘耀东、“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何杰等新时代“材料人”。

  规格重构:贯通评估认证“双体系”,确立全过程育才新标准

  构建“工程认证+审核评估”双轮驱动质量保障体系,基于“人工智能+专业图谱”将工程教育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与审核评估的质量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创新“需求—目标—过程—评价”全过程质量标准,不断优化材料类专业工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锚定半导体材料、新能源电池等战略领域,动态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开设“半导体芯片制造”“光电与智能材料”等特色专业方向,实施高分子材料实验班、新能源与光电材料特色班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功获批两个国家和两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两个专业通过国家教育部门工程教育认证,2024年顺利通过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产教融合:打造需求牵引“生态链”,开辟全链条成才新路径

  聚焦新质生产力下新材料产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依托国家“大化工”工程化实践教学中心和省级创新创业学院,探索项目制教学和订单制培养,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生态。联合亿纬锂能、长飞光纤等龙头企业共建“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共同制定OBE理念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材料创新创业训练”等10余门校企合作课程,共同打造两个省级人工智能融合的实习实践基地,共同编写《工业等离子体原理》等3部产教融合教材,共同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1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获评国家教育部门优秀项目案例,校企联合攻关的“碳化硅陶瓷膜”等5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国家级别奖项100余项。

  数智驱动:构建教学改革“共同体”,开创全方位转型新格局

  构建面向未来的“虚实融合、数智赋能”本科教学范式,实现从“传统工科”向“新工科2.0”的跨越式升级。实施“数智材料教学改革计划”:与智慧树网合作开发“材料数智图谱”教学系统,实现从材料设计、工艺模拟到性能预测的全流程数字化教学;构建“云上材料实验室”,集成工艺流程虚拟再现、沉浸式交互体验等智能模块;打造“动态知识树”云教材,建立“基础理论+行业案例+技术前沿”三螺旋内容体系。通过数智教学团队建设、数智教学工作坊、智慧课程工作坊等,同步推进教师“数智素养提升工程”,获批省级新工科建设项目4项,建成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个。

  “四维融创·数智共生”教学模式通过“价值引领铸魂、标准重构强基、产教融合赋能、数智融合拓维”的系统变革,强化“思政+专业”“评估+认证”“产业+教育”“数智+工科”的多层次融合创新,实现了从“学科导向”向“产业需求导向”的范式转型、从“知识传授”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升级、从“传统工科”向“智能工科”的生态重构,相关成果已辐射至全国23所同类院校。

  (张占辉 杨克平 江学良)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0创新实践“四维融创·数智共生”教学模式 张占辉 杨克平 江学良2025-04-30 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