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实践,以“校企共建、项目牵引、虚实结合、多元评价”为核心策略,深耕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培育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校企共建:搭建协同育人桥梁,汇聚创新发展合力 校企共建打破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是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的基石。江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与行业领军企业、国家级别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建起稳固的合作关系。在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中,校企共定大纲、更新内容。例如,数据通信技术课程引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先进技术,由企业专家与教师团队共同研讨,确保教学内容对接产业需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方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优势。同时,通过“一课双师、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理念融入到项目化任务型教学中,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项目牵引:驱动教学模式变革,锤炼学生实践技能 项目牵引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关键举措。学院基于任务式工程项目的实践教学改革,采用“边学边练”的方式,以解决任务为驱动,做中学、学中做,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自驱力、工程实践力、创新思维力和职业胜任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常州同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据通信网络规划项目为例,学院将其分解为多个小项目技术点,并与课程知识点紧密融合,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虚实结合:丰富优化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环境。在校企共建数字化线上教学资源方面,学院依托校企共建的经世优学平台,共同开展数字化资源建设和案例库建设。校企双方共建了34个共50余小时的教学数字化资源,并向校内外学生开放。这些数字化资源不仅包括课程讲解视频、动画演示,还有丰富的工程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复杂的工程问题。在线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学院与企业共研“情境化、图谱化、任务化”的实践教学资源。基于真实应用场景,模拟项目业务流程,设计情境化的项目资源。通过模拟完整的项目团队,采用情景剧作为项目开篇,将岗位、行业认知融入其中,传递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多元评价: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学院基于OBE教育理念,推行“N+1”过程性、形成性评价改革。“N”代表多种过程考核方式,包括单元测试、课后作业评价和实践操作等。单元测试采取“多次测验,选取部分”的方式,减轻了学生一次性考试的压力,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课后作业评价则构建了以“团队评价为主,个人评价为辅,综合展示为亮点”的方法,既考查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实践操作分为随堂实践和工程项目化实践评价两部分,分别考查学生对单个技术点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1”为期末综合性考核,以数据通信技术课程为例,通过设置网络参数设计题、网络故障排查题等题型,综合考查学生的网络设计、设备配置和故障排查等综合能力。这种多元评价体系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江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在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与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表现出色,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等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500余项。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大批优秀学子。此外,学院的课程团队还获得了多项荣誉。其中,“通信原理”课程团队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团队,教师获得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特等奖,教育部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江苏省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竞赛国家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级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3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组织奖,获评江苏省工人先锋号。 “校企共建、项目牵引、虚实结合、多元评价”的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与实践,是江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在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成功探索。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深化产教融合,为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俞洋 张琳 陆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