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以实践为犁,以产业为壤,双核驱动,深耕环境类人才培养十二载。当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的号角响彻岭南,学院依托育人新模式,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环境科学专业通过IEET(中华工程教育学会)认证,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点获批。这一场静水流深的教育变革,正在这里书写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时代注脚。 破界重构 “四阶金字塔”锻造实践硬实力 当产教融合的春风催开育人的新芽,一场“实践革命”正在实验室与车间之间悄然发生。韩山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以“破壁”与“重构”为刃,拆除教室与工厂的“藩篱”,消融课本与项目的边界,将环境学子的成长轨迹编织成一条从认知到创新、从实验台到产业线的“淬火之路”。 学院主张实践不是理论教学的附庸,而是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主旋律。大一新生的实践从韩江流域的粼粼波光中开始,在真实的水体中校准专业认知的坐标。大二学生的实验台上,验证性实验的陈旧模式被颠覆,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控水务”)的污水处理案例化作项目化教学的鲜活脚本、学生团队为揭阳市电镀工业区设计的污水回用方案。大三学生利用实践周,带着无人机与采样瓶前往枫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现场,将“环境工程学”的公式转化为污染源解析的实战推演。大四学生的工程实训及毕业设计则是一场跨越校墙的“成人礼”——企业导师与学术导师“双剑合璧”,让学生的固废资源化论文不再在数据库中沉睡,而是化作粤东某产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实施方案。 这场贯穿始终的实践淬炼,背后是学院匠心浇筑的“四阶金字塔”在提供支撑:基础实验夯实专业根基,专业实验磨砺硬核技能,工程实践检验真知灼见,科创训练催生创新锋芒。当OBE教育理念的成果导向照进现实,35%的实践学分占比不只是数字,更化作了实验室深夜不熄的灯火、企业车间被汗水打湿的工装、学生在赛场上攥紧的荣誉证书——近5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项21项,手握12项实用新型专利,更以稳定提升的就业率印证了“实践即竞争力”的硬道理。 生态共建 校企协同激活育人新动能 如果说实践能力是环境类人才的“筋骨”,那么产教协同的深度融合便是滋养这片育人沃土的“活水”。当实验室的试管与工厂的管道无缝衔接,当讲台上的方程式与车间的数据流共振共鸣,一场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双向奔赴”正在潮汕地区发生。 推开资源环境与绿色制造产业学院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产教共生的生态图景:北控水务的工程师在虚拟仿真实验室与学生共析污水处理的参数曲线;深圳能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站在沙盘前,将垃圾焚烧厂的运营难题化作毕业设计的真实课题。这里没有教室与车间的界限,只有知识与实践的激荡——9家龙头企业、20个实景教学基地、年均50项横向课题,如同一张精密织就的产业网络,将学生的成长轨迹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发展脉搏紧密相连。 在这场协同育人的交响乐中,“双师共导”是激昂的乐章。企业导师不再仅仅是坐在讲座席上的专家,还是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师:他们带着车间里的技术痛点到课堂发起“悬赏令”,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章节拆解成颗粒物治理的实战推演;他们驻校3个月,手把手指导学生调试潮州陶瓷企业的废气处理设备,让毕业设计的评分标准从“纸面优秀”转向“投产可行”。而企业提供的不仅是导师,还有真实的“考场”。近5年,学生团队参与企业共同完成污染源调查报告127份,设计的3项环保工艺方案被直接采纳应用,为企业节省成本超千万元。 产教融合的基因,早已融入学院的血液之中。学院构建起“产业学院+实践基地+研发中心”的三维生态:省级环境与材料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群如同树根,深扎产业土壤,粤东环境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如同枝干,托举创新成果,而每年500余万元的横向科研经费,则如同阳光雨露,滋养着育人硕果。 十二载躬耕不辍,韩山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以“实践+产教”双轮驱动,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但这并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学院正以获批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为契机,向着建设“粤东环境类人才实训示范高地”的目标加速迈进,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输送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环境类人才。 (林文杰 吴双桃 黄仲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