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服务地方”为办学使命,依托武陵山区独特的生物资源禀赋,历经10余年探索与实践,构建了生物类专业“原本·武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本土为基·阶梯为径·实战为锋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秉承“塑品德、强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突特色”的核心理念,以武陵山区为课堂,以生态资源为教材,构建了本土化、阶梯化、实战化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注入独特基因。 立足本土化,学院将课堂扎根在山水之间。武陵山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仅是科研的宝库,更是教学创新的源头活水。学院开设“洞穴生物学”“‘原本·武陵’创新创业实践”等特色课程,将猕猴桃、杜仲、大鲵等区域特色资源的开发案例融入课堂,让知识学习与地方需求无缝对接。课程思政建设同样紧扣地域特色,“大湘西生态问诊”“五溪人文地理漫谈”等示范课程通过讲述湘西生态治理、人文地理的真实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中厚植家国情怀。这一在地化教育模式,不仅让课本知识“活”起来,更让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连”起来。 聚焦阶梯化,学院以递进式实践增强学生能力。从实验室的技能训练到山川野外的综合实训,再到产业一线的创新实践,学院构建了“实验—实训—实践”三阶段能力提升链条。学生从辨识一株植物、分析一份标本起步,逐步深入武陵山区内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开展生态修复、资源调查等实践。10年间,学生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一等奖2项,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300余项荣誉,用扎实的科研数据印证了阶梯化培养的显著成效。 强化实战化,学院让创新创业教育走出课堂、服务产业。创新创业是检验能力的试金石。学院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为练兵场,孵化出“武陵珍稀药用植物开发”“大鲵资源高值化利用”等30余个创新创业项目。与此同时,学院依托生物科学馆国家和省级科普基地,年均开展生物多样性宣讲、科技下乡活动100余场,惠及群众万余人次。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竞赛场到田间地头,学生在实战中提升了创新能力,强化了使命担当。 平台聚力·机制赋能·产业发展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不仅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还通过资源聚合与机制创新,将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紧密捆绑,走出了一条“以教促产、以产哺教”的良性循环之路。 高端平台与“双师型”教师团队筑牢基石。学院建成20余个国家、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其中,武陵山生物科学馆馆藏动植物标本约13万份。在师资建设方面坚持引培并举,培育出包含芙蓉学者等人才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近10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项,研发的新品种猕猴桃带动20余万名农民脱贫。 校企协同与动态评价激活内驱力。学院与湖南湘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小溪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共建基地,推行“平台共建、计划共商、队伍共组”的校企协同机制;建立“学生—教师—企业—第三方”四维评价体系,将学科竞赛获奖、科研成果转化与学分认定、职称评定挂钩。10年间,师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0余项,生物科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60%的毕业生扎根武陵山区,成为地方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 成效辐射超越校园边界。学院育人模式被湖南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10余所高校借鉴;参与8个国家自然保护区、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申报,推动湘西茶叶、杜仲、百合、大鲵等产业迈入百亿级规模。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原本·武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依托,促进了武陵山区的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其“扎根山水、服务地方”的实践为其他高校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学院将依托生态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打造国家级别生物资源创新平台,让每一名学子都继承武陵山绿色发展的“基因”,带着使命扎根乡土,续写“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新篇章。 (彭清忠 周强 查满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