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杭高”)创办于1899年,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100多年来,杭高一直勇立时代与教育改革潮头,连续涌现出一批批高素质人才,46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其杰出代表。纵览杭高126年的办学历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赓续传统又与时俱进的育人历程。新时代新征程,百年杭高持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路径,着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基于“多元平台” 深思“培养什么人” 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让杭高对“全人发展”教育理念有了新的思考。学校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建立学科与生活之间的链接,构建了学校新时代人格教育体系与人才支撑体系,致力于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杭高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培养人格完善的人。杭高在传承前校长经亨颐关于人格教育“勤、慎、诚、恕”的基础上,确定了“健康是前提,道德是核心,素养是外显,理想是动力”的新人格教育理念,体现了当前杭高培养“善良、丰富、理性、高雅”的“大写的人”的一贯坚守。课程是学校开展新人格教育的重要阵地与平台,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基石。杭高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和建设校本化课程,同时通过地方课程再生化、选修课程体系化等方面的努力,已经形成涵盖学科全面、体系结构合理的人格教育支撑课程体系,并依托省级课题研究,将这一研究成果丰富深化、进行推广,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 第二,培养知行合一的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具备对未来的明晰的规划能力,基于此,杭高将指导学生职业发展的主阵地“职业讲坛”从新形式、新题材、新主角等多个维度进行方式革新,并从系统设计、内容体系、实施策略、运行保障等多个维度通盘规划与实施,形成一套系统完整、运行有序、成效显著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升了学生的发展指导能力。有了明晰的“知”,还需践行多元的“行”。杭高依托70余个精品社团,打通课内课外的时空壁垒和平台分界,与社会对接,与生活对接。“天文社”学生定期开展“路边天文夜”活动,现已成为杭州市民每年翘首以待的“金牌”活动。“养正学堂”通过“学讲两堂”的理论课程和知行合一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杭高钱江校区组织学生走访浙江省河口海岸重点实验室、杭州市排水总公司七格污水处理厂,在这一过程中,课堂上所学的地理、生物、化学知识从书本中走到现实,让学生成为脚踏实地、躬行实践的实干家。 第三,培养具有领导力的人。杭高聚合四类与学生领导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在学校规划、教师开发、学生研创的基础上,形成了面向全体、有序多元的领导力课程群,加之诸多德育、社团类特色活动,建构了一套基于“聚核型”课程的高中生领导力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领军人物”,相关教育实践与研究成果获批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立项。杭高学子不仅在高中阶段有领导力发挥的舞台与机会,在进入大学和走向社会后也表现出众,他们通过“杭高讲坛”等各种平台,将自己担任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席、战地记者以及获得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等各种经历经验传递给在读的杭高学子,树立了良好榜样,鼓舞校友前行。 立足“全面可持续” 探索“怎样培养人” 一直以来,杭高致力于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创设自主发展的空间,提供与未来有效链接的各种平台,这是培养以未来科学家等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 第一,创设未来发展空间,尊重差异,保护兴趣。在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杭高让学生自主选课,全面实行走班模式。同时,学校开设体系化、多元性的选修课程体系,如“明远讲坛”“樱花文会”和艺术节、体育节等各类活动,举办真实场景的大型学习场域活动——“科学玩家”,培养学生“原发型”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在学生心田种下一颗喜欢科学的种子。在近10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杭高参赛作品持续荣获国家级别、省级及以上奖项,成果丰硕。 第二,打通当下与未来的链接,学科跨界,“双新”引领。作为国家级别“双新”示范校,杭高积极探索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例如,在主题为“全球语境下的碳”的项目化学习中,学校打破了化学、地理、政治等学科壁垒,把教学与生活、真实场景与问题解决、家国与天下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大格局、阔眼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杭高“天文望远镜项目学习”由天文、通用技术和物理学科联合开发,携手杭高首届“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进行天文、物理和通用技术的学习。各学科教师打破壁垒、打通链接,以天文望远镜为载体,形成了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当下与未来之间的完整链条。此外,杭高还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联合设计,融合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学科核心概念,以“元宇宙校园”社会学议题为项目主题,探讨“元宇宙校园”的可行性与实施路径。这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与深化对跨学科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小组论证、决策、批判、问题解决等高阶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相应的跨学科素养。在上述教育教学行为发生的同时,杭高的“学习者社群”自然生成,班级、社团、校史队、志愿者等不同类型的学习者互帮互助、合作探究、分享担当、提升素养、厚植情怀。 赓续百年根脉 牢记“为谁培养人”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贯穿于杭高的百年校史中。杭高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宝贵的校史资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一,深挖红色资源,厚植红色底蕴。《贡院初心》《百年根脉:杭州高级中学》等一系列校本读物成为杭高学子案头的必读书籍;“一师风潮”纪念石、民主广场、鲁迅纪念馆等成为杭高学子的追思圣地;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杭州市清廉文化示范点、首批杭州红色博物馆联盟成员单位等构建起杭高开展红色教育的平台矩阵。 第二,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杭高的人文教育、红色教育基于宏观顶层设计,又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全校晨会到社团活动,全都与红色校史相关,涵育学生家国情怀。在新生始业教育中,杭高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寻访校友中的抗战老兵,这也是“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毕业典礼上,杭高邀请《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作者陈望道的外孙女讲述陈望道当年追求共产主义的足迹,这一“望道之旅”让刚刚成年的毕业生终身难忘。 第三,充分利用校史和校友资源,让“使命教育”具象化、可操作化。由学校党委牵头组织编写的《红色印记——“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红色文化校本教材》《百年根脉:杭州高级中学》,将红色校史与校本学习紧密结合,让学生以课程体验的方式沉浸式理解并传承红色基因。此外,杭高牢牢抓住课堂这一德育主阵地,语文、历史、政治等各学科课堂围绕“觉醒年代的人”等校友事迹,涵育学生家国情怀。杭高贡院校区内有众多校史遗迹留存,是承载着百年历史记忆的“第二课堂”,其中的“浙潮第一声”雕塑和“一师风潮”纪念石便是为了纪念1920年浙江“一师风潮”而塑立的。杭高历史组教师李海青的高中历史课《从“一师风潮”看“五四运动”》便选择在这里进行,红色场景教学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中的“师”与“生”的命运为线索,勾勒出近代中国青年觉醒的轮廓。全学科、跨学科、跨情境的“大思政课”实践探索,在杭高的各学科实践中比比皆是。除了丰富的校史资源,校友也是杭高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他们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进行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是促进后者成长的重要助力者。《贡院启航》《贡院菁华》等“之江院士成长”系列作品,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杰出校友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学校育人工作有机衔接,校友“母校回访”活动、“院士讲坛”、“小院士评比活动”等都是杭高与校友沟通链接的重要渠道。 作为一所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在“双新”背景下,杭高探索出一套根基深厚、体系完整、运行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杭高通过多元有效的方式,在集团内部汇聚发展合力,对外交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努力打造百年名校品牌,借助杭州市名校集团化战略,浙江省与贵州、四川、新疆等地的结对帮扶工作,以及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平台渠道,实现了面向杭州市、浙江省、全国的辐射路径构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获得业界的一致认可。 杭高深刻地认识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也引发了杭高对教育教学的重新思考。未来,杭高将持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者模式,直面教育教学的“硬骨头”问题和“深水区”难题,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育人模式,培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党委书记 唐新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