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财经学院紧扣“新财经”建设要求,创新实施“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科技融合”三大战略,系统重构“理论教学、实践培养、素养提升”三大体系,着力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懂财经、精技术、有情怀、敢创新”的复合型财经人才。 学科融合:构建“财经+”知识体系,筑牢跨界发展根基 学校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以“新财经”知识图谱为核心,构建“基础夯实—专业进阶—跨界创新”的立体化培养体系,培养学生“财经思维+技术能力+商业洞见”的复合知识体系。一是基础培养阶段聚焦“新财经”领域所需的知识功底,夯实数学建模与技术思维;专业进阶阶段紧扣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等专业方向的复杂系统建模、跨界方案设计、技术伦理评估等所需的知识提炼,强化技术实现与业务融合;跨界创新阶段侧重真实商业场景中复杂问题解决所需的知识深化,注重跨界协同与创新实践。二是以数字财经为核心轴,构建立体化课程集群,打通学科交叉脉络;纵向贯通“金融科技”“智慧会计”“数据资产治理”等课程,搭建学科交叉知识链;横向链接“Python财经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SQL)”“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等课程,搭建关键技术支撑链;竖向延伸“数字化思维与应用”“计算思维与算法导论”等课程,搭建创新思维拓展链。三是开发“企业真实案例库+脱敏数据集+虚拟仿真平台”教学包,构建“线上虚拟仿真实训—线下场景化课堂—企业实地调研”三轨融合教学场景,创新沉浸式教学模式,激活课堂育人动能。 产教融合:搭建“财经+”实践平台,锻造高阶应用能力 坚持产教融合,建构“财经+”实践体系,提升学生高阶能力。一是创新真实化“五实”(实验、实做、实训、实习、实创)工程,构建“真实案例→真实场景→真实项目”三阶式实践体系。基于数字金融欺诈识别、业财数据智能决策等典型真实案例,实施闭环式“案例解析+工具应用+方案设计”实验模式,强化基础工具与业务逻辑衔接。依托数智财经教学实训中心、校企共建数字金融营销和数字人民币试点等实践基地,实施“场景认知+角色代入+优化反思”沉浸式实训和实做模式,强化技术方案与真实场景适配。对接金融大数据商事调解、中小微企业财税服务等真实项目需求,实施“技能传授+业务实操+用工就业”全周期实习和实创项目,强化业务水平与职业能力跃迁。二是创新协同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校内+企业+产业园”递进式实践场景。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在校内开展与企业财经脱敏数据库和沙盘系统相关的实验实训,与企业共建“岗位轮训包”生产性实践基地,在产业园搭建全链条实践平台并配置驻点导师,打造分层递进的实践育人场景。推行“双师双能”计划,依托重庆市级虚拟教研室,校企教师共研实践项目、共建实践课程、共享实践资源。推行实践创新成果学分置换制度,构建产教协同质量诊断指标体系。三是创新生态化育人环境,构建“政校行企研”共建式实践平台。依托2个全国性产教融合平台、3个重庆市级产教融合平台,联合60余家单位筹建区域数智财经产教融合共同体,搭建理事会联席机制,整合政策文件、行业标准、企业项目、科研技术、高校成果资源,打造“课程开发+项目研发+成果转化”共建共享生态圈,形成“校内打基础、企业练技能、园区促转化”的递进式实践链条。 科技融合:重塑“财经+”素养系统,培育终身发展能力 学校以科技赋能素养培育,培养学生“数据思维、伦理意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一是通过大数据画像技术,精准识别学生在数据决策、创新思维、沟通协作等8个维度的素养特征,建立动态更新的“诚信档案+成长轨迹”双档案系统,运用自适应算法构建个性化财商素养培育路径,实现可视化监测与预警,推动财商教育从经验传递向智能培养模式转型。二是解构伦理道德悖论,构建“技术认知—风险识别—伦理权衡”精准化价值系统。与科技企业共同绘制动态更新的财经行业伦理图谱,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财经职业道德倾向预测模型。开设“数字经济法律前沿”“技术伦理与治理”“人工智能伦理”等课程,建设智能金融算法偏见、财经数据隐私保护等伦理案例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负责任的科技应用观,助其在复杂商业环境中保持技术敏感性和伦理自觉性。三是解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自主学习+智能学习+终身学习”持续化发展支持系统。实施“职业规划一张图”计划。以大财经知识图谱为底层架构,开发微证书课程体系,覆盖信用科技、保险科技等领域。通过打造终身学习生态系统平台,建设集成微课、在线课程、数字教材等资源于一体的“新财经”数字学习社区。基于能力差距智能诊断引擎,系统可实时监测学生职业素养发展轨迹,精准推送个性化学习路径,将学习行为数据转化为职业成长的“导航仪”。 (贺晗 吴华安 崔中山 李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