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改风采
2025-04-28 星期一
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
“三维一体”打造职业启蒙教育新模式
  中学生沉浸式体验职业启蒙工业机器人项目

  在长江与乌江交汇之地——重庆市涪陵区,不仅汇聚了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更以其独具一格的地域特色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片沃土。坐落于此的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正是依托这里的地理与资源优势,积极响应国家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号召,在职业启蒙教育领域深耕细作,成功探索出以“文化育人、课程筑基、职业赋能”为核心的“三维一体”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职业启蒙教育作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引擎,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它通过早期职业认知、技能体验以及价值引导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起认识自我、探索世界的桥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和就业观。特别是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引领下,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更是抢抓机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将职业体验巧妙地融入基础教育阶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更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石。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了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在教育创新方面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也为其他地区的职业启蒙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文化育人:传承红色基因,培育职业精神

  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高度重视文化在职业启蒙教育中的浸润作用。针对以往文化育人缺乏系统性和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学校深入挖掘区域红色文化与校史资源,创新文化育人模式。依托涪陵816工程遗址、党史馆等文化场所,开发“大国重器背后的职业信仰”研学项目和“红色工匠精神”主题实践课程,采用“红色场馆浸润+实景课堂体验+榜样故事讲述”的立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感受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刻理解“技能报国、匠心逐梦”的职业精神内涵。自项目实施以来,学校已累计开展红色职业研学活动120余场,覆盖学生3万余人次,学生的职业价值认同度提升至91.5%。

  课程筑基:构建四维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解决职业启蒙课程“重技能轻价值”“重普适轻分层”的问题,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构建了“传统职业传承+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文化创新+现代农业实践”的四维课程体系,并实施“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阶教学。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将“油醪糟工艺”“涪陵榨菜技艺”等融入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非遗传承人共同组成,确保课程内容既紧跟前沿又符合学生成长规律。通过分阶段的教学安排,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劳动认知,初中阶段培养实践思维,高中阶段则进行跨学科课题研究,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同时,学校还构建了“价值认同+技能水平+创新素养”的三维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成长进步。

  职业赋能: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联合30家企业、43所院校及4家文旅单位,以“专业赋能、院校赋能、文旅赋能”为核心路径,打破校园边界,整合多元资源,全面拓宽学生职业发展通道。通过设立职业体验基地、开展“一日职业人”活动,企业技能大师与教师联合开发课程,推动“产教协同”,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联合职业院校共享实训资源,将地方产业项目融入教学,深化“校地协同”,提升实践能力;与文旅部门合作打造“非遗文化研学路线”“现代农业科普基地”,并依托“职业启蒙教育云平台”集成企业实景教学模块,通过“数字协同”,提供沉浸式学习资源,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助力学生提高职业认知水平和专业技能,拓宽文化视野,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通过实践探索职业启蒙教育“文化育人、课程筑基、职业赋能”三维育人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生的职业认知度提升了85%,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荣获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奖项56项。升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比例较推广前提高了22个百分点。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育人模式,拓展资源平台,提升教育质量,为更多学生点亮职业梦想,为社会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冉丽 田霖松 张纤千 邱姣 陈思)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7“三维一体”打造职业启蒙教育新模式 冉丽 田霖松 张纤千 邱姣 陈思2025-04-28 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 2 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