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以下简称“永川职教中心”)历经近20年实践,构建起“全域化、全链式、全周期”育训体系,为中职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案例。 靶向攻坚:打造一体化育训体系 之前,永川职教中心在服务城乡融合发展方面面临着多重挑战:认知偏差导致参与度低,社会对“育训并举”认同不足,师生积极性受限;育训体系二元割裂,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在资源、课程、评价等方面未能贯通;终身学习体系断层,难以满足城乡居民在职业启蒙、技能提升、转型发展等阶段的学习需求。 2006年起,学校联合永川区农业部门、重庆开放大学永川学院、重庆经贸中专等单位,以“育训并举”为突破口,通过“价值重构、体系贯通、赋能终身”三大路径,打造覆盖“职业启蒙—学历教育—社会培训—终身学习”的一体化育训体系。 创新路径:三维架构下的育训体系革新 在永川职教中心的育训改革蓝图中,“价值重构、体系贯通、赋能终身”的三维架构驱动着育训体系革新,构建起与城乡融合发展同频共振的生态系统。 (一)价值重构:从“认知偏差”到“全域共鸣” 在学校中德产业学院的“校中厂”内,数控机床运转声与教学讲解相互交织。聚焦城乡融合发展,“政校行企”投入5.6亿元建成14个实训基地、3个产业学院,实现“车间即教室”的产教融合。在“百门职育课程进校园”工程中,35门职业启蒙课走进中小学,600余场体验活动覆盖7万名青少年,扭转“重普轻职”的观念。 教师队伍推行“行业实践+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培养机制,年均在企业挂职1个月,累计获29项发明专利、编写58本教材,培育126名“双师型”骨干,81%的教师参与社会培训。全国优秀教师黄正果将教学理念和方法带进西藏,服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思政+技能”育人模式下,学校在120余场院士、劳模进校园活动中融入红岩精神,“职教红”服务队培育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彭大刚,其农产品电商平台年销售额超500万元,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二)体系贯通:三域耦合打破资源壁垒 “1+4+23+263”(4个社区分院、23个乡镇中心、263个村级教学点)四级育训网络覆盖城乡,联合68家企业建立“教学工坊”,引入18个产业项目与7个国家级别大师工作室,实现“教学即生产”。 创新“岗课赛证训创”融合模式,开发“乡村振兴电商实战”等21个一体化项目包,嵌入职业技能标准与大赛要素。“1+N”计划推出79个跨专业项目,如“种养殖+电商”培养,提升学生的复合技能。 “全周期”培养链覆盖“职前—职中—职后”,中职“订单班”留渝率80%,社会培训“新农人”等8.9万人次,“学员回炉”机制动态适配产业需求,形成“招生—培养—就业—提升”闭环。 (三)赋能终身:双轮驱动构建学习生态 通过分布式网络开展700余场“送培进社”活动,服务15万名农村学员,培育“仙乡龙品”等28个农业品牌。“职教在线课堂”智慧平台集成VR(虚拟现实技术)实训,访问量超50万次,十大专业“职业生命周期图谱”定制“线上+线下”方案,构建终身学习场景。 这场育训改革以三维架构打破传统壁垒,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模式,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职教案例。 成效显著:激活城乡融合发展新动能 学校累计为永川及周边输送3.3万名技能人才,培育750多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助力黄瓜山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助力永川建成西部职教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校企合作项目创造产值超8000万元,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人才引擎”。 学校从国家级别重点中职校到国家改革示范校、重庆市高水平学校、“双优”学校,建成4个国家示范专业、5个重庆市级优质专业,承办26次重庆市级以上技能大赛,师生获重庆市级以上奖项120项,办学规模位居全市前列,育训条件与质量跻身西部前列。 学校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在全国12个省份的30所院校推广,6个帮扶案例成为典型经验,“新农人”育训模式在全国性会议上推广交流,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共建职教共同体,培训国际学员500余名,彰显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新时代新征程,永川职业教育中心将持续促进育训体系迭代升级,深化产教融合、城乡协同,着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随着育训体系的深化实施,一幅“技能赋能城乡、教育促进共富”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孔令勇 卢永兰 王茂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