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敏锐洞察时代需求,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卓越的创新精神,积极投身于学科与教学改革,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地融通”的“三融”设计教育改革,构建起“学科交叉驱动、校企协同育人、科教服务共生”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踏出坚实且深刻的育人奋进轨迹。 溯源筑基 学院发展与改革的坚实步伐 曲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虽于2024年正式成立,但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76年的艺术系。学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现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两个系,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设计专业硕士授权点,为现代设计人才培养筑牢了坚实根基。 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构建“四阶递进”培养体系:一、二年级夯实设计思维与专业基础;三年级进入校企共建工作室,实施“双师制+项目化”教学;四年级开展企业实战,通过真实项目掌握设计全流程,形成“认知—实践—创新”闭环。 推动教学内容革新。应对数字化、智能化时代需求,重点打造“学科交叉+校企共建+数智赋能”教育生态,构建“商业+经济+人文+科技+艺术”融合的教学内容,形成“大平台支撑、小方向深耕”的教学模式,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加大学科交叉力度,创新构建开发智慧课程集群,将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技术融入65%的专业课程。 构建创新型专业方向。学院设立乡村设计、文旅设计、品牌与传播、人工智能艺术、健康空间与智慧家居五大跨学科专业方向,每个方向由校内两个学科与一个专业公司共建,形成“学科—产业—服务”融合生态。校企联合开发实践课程占比超60%,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 创新现代设计产业学院模式。依托五大方向工作室,形成多专业方向互补的大设计服务共同体,建设“多主体共建、全链条服务”,具备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数智创新的全系统现代设计产业学院。 特色聚焦 培养乡村设计人才 在学院构建的五大特色方向中,乡村设计方向以其独特的育人理念与实践模式,成为学院改革的样板,培养了大批优秀设计人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从“设计乡村”到“乡村设计”的范式转向。学院在乡村设计人才培养理念上从传统的“设计乡村”转变为“乡村设计”,将乡村作为价值主体,通过解码与转译乡村文化基因,激活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乡村的自我更新和发展。 在课程重构上,学院构建“理论—技术—实践”贯通的模块化乡村课程体系:基础理论模块开设“乡村社会学”“生态规划”课程,解析乡村社会结构与生态逻辑;技术方法模块通过“乡村GIS应用”“AIGC设计工具”课程掌握数字化设计技能;实践创新层以驻村设计实践为核心,强化实战能力。课程设置实施动态更新机制,依托“政策—技术—社会”三维信息雷达系统,实时追踪乡村发展动向,确保教学内容始终紧扣“乡村即课堂、问题即课题”的在地化教育理念。 在协同育人上,搭建“校地村企”生态共同体。学院构建“校地村企”协同育人生态圈:通过校地联合调研梳理乡村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等核心需求清单,学生全程参与从诊断到落地的项目实践;联合政府部门、企业共建6个乡村驻地设计中心,引入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跨界导师,形成“高校教师+行业导师+乡村匠人”的多元师资。推行“乡村人才认证计划”长效保障体系,将学生设计方案纳入职业资格评定;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支持60余项成果转化;建立3年跟踪评估机制动态优化课程,形成“培养—认证—反哺”闭环。 成果颇丰 见证创新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学院的创新改革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改革模式被省内外30余所高校借鉴。近5年,累计培养出800余名复合型优秀设计人才,毕业学生初次就业率稳步提升。学生获国家教育部门A2类竞赛奖项80余项,其他比赛入选获奖300余项,横向课题转化率达65%。 在教学教研方面,学院拥有省级教学名师一人,二级教授一人,国家一流专业一项,教师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展览。近5年,学院获批多项省级以上课程和教学改革项目,包括山东省一流课程、山东省重点领域教学改革项目、山东省教改重点项目等。在科研方面,学院获批国家社科课题两项、国家教育部门课题两项、省社科课题3项,师生发表论文300余篇,为设计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未来,曲阜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展智慧教学场景,培养更多现代设计人才。(宋润民 刘玮 朱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