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近日颁布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把优化培养供给体系作为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任务。高校培养供给体系迫切需要对接社会端产业端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新趋势,发挥招、培、就一体化的反馈与赋能作用。 充分认识高校培养供给体系优化的重大意义 优化高校培养供给体系是落实就业优先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高校毕业生是备受关注的就业群体,高校培养供给体系建设迫切需要统筹考虑国家战略需求导向、地方区域发展布局和学校办学定位特色等多维因素,以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配性提供坚实基础,这是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迫切需要。 优化高校培养供给体系是推动就业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双向调节机制,破解“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现实问题,这迫切需要高校通过招生计划调控、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就业质量反馈三大抓手实现育人生态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转型的关键突破,实现科学有效的就业供给侧改革。 优化高校培养供给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破解择业就业难点的必然要求。学生正确择业观、就业观的形成是教育基因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影响“慢就业”“不就业”等问题破解的关键所在。从高校培养供给体系入手,有效进行价值引导,不断夯实择业就业的思想根基,正确处理好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辩证关系,是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积极投身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重要基础。 准确把握推进招培就一体化的重要着力点 推动学科专业与国家需求有效对接。高校应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突出特色优势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育人机制,强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有效提高人才供需适配性;培育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构建“学科+产业”的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推动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推动招生入口与培养过程有效贯通。高校应依据就业质量动态校准招生标准,深化就业与招生、培养全过程联动,建立“入口质量—培养过程—出口质量”的闭环反馈体系。将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和就业质量评价反馈,作为动态调整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逐步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反馈—优化”的全流程动态调节体系,确保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 推动就业指导与出口质量有效协同。高校应将就业教育和观念引导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便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通过分层分类精准就业指导,赋能职业启蒙到岗位适配全过程,着力构建“教育赋能—能力提升—精准输送”的协同机制,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服务升级。 以招培就一体化赋能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践路径 以学科专业调整为牵引,着力强化人才培养供需适配机制。着力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加快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探索推进新文科、新工科和新医科建设,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复合型文科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以及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 以大类招生与分流管理为基础,着力打通招培就贯通节点。招生阶段,科学设置跨学科融合的大类专业;培养阶段,搭建分层分类课程架构;分流管理阶段,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辅以“一对一”咨询,实现多样化发展;就业阶段,针对专业特色举办专场招聘,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 以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核心,着力强化就业的供给端支撑。一方面,深化基础学科拔尖计划,厚植原始创新能力,筑牢人才发展的学术根基;另一方面,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培养体系改革,逐步形成“通识筑基—专业精进—跨界融合”的渐进式能力培养路径。 以就业反馈与市场需求为指引,聚力促进招生政策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积极应对数智化革命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聚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推动人才培养从标准化向差异化转型,最终形成需求牵引、技术赋能、动态优化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系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