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人物
2025-04-22 星期二
又见海菜花开
——记“高原明珠”守护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孔海南
  孔海南教授在樱花树下为学生讲思政课。学校供图

  ■“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久久为功’,单靠一个人、一辈子干不完这件事。只有一代代的年轻人前赴后继,才能真正守得洱海水清月明。”

  ■“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一辈子都不会后悔。”

  4月,洱海澄碧,一朵朵有着鹅黄花蕊的洁白小花,轻柔游弋在清澈的水面上,远远望去,犹如点点繁星。

  水清则花盛,水污则花败。这种被称为水质风向标的“清流精灵”,是我国特有的濒危水生植物——海菜花。从“芳踪难觅”到再次随波荡漾,海菜花在洱海的一度消失又重现,见证了一个当代版“老人与海”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有一位老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洱海畔、守护水清月明的初心不改,有他诲人不倦带领师生接棒治水的执着坚守,更有他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默默奉献。

  他就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2024感动上海年度人物”孔海南。

  逐梦“水下森林”

  “洱海对我来讲,是29年前看到时一眼留下的印象,它是梦幻的,也是深邃的。”1996年,孔海南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身份第一次到洱海考察。乘船来到湖心,孔海南满眼看到的是清澈的洱海里水草根根分明,这些沉水植物能从湖底一直长到湖面。

  作为国际湖泊富营养化研究治理领域的资深专家,他到过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著名湖泊。而这片十几平方公里的“水下森林”,还是深深地震撼了孔海南,洱海的景象让他终生难忘。

  “或许是这次考察经历,将我的毕生科学研究与洱海保护联系在一起。”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洱海不断遭受湖水富营养化侵袭,两次大规模蓝藻暴发……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孔海南总是忧心忡忡。2000年,年过半百的孔海南再也坐不住了,他辞去海外高薪的研究工作,回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成了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引进的第一位“海归”教授。

  立足中国水污染控制和治理,他与国内一批专家一道,提议设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2006年,水专项获得通过,围绕“三河、三湖、一海、一江、一库”等重点流域展开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保护的综合治理,其中的“一海”就是洱海,而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的重任也落到了孔海南身上。

  洱海项目启动时,孔海南已经年满56岁。由于患有房颤型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孔海南并不适合到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长期居住和工作。

  “全国大型湖泊中有95%和洱海类似,都属于富营养化初期。因此,洱海的经验、处理模式,能适用于更多湖泊的治理。”怀着“恢复原生态湖泊”的急切心情,孔海南毅然选择了克服困难,担起这份重任。

  为了减少高血压发病概率,他自制低盐清淡的三餐饮食,腕间总戴着可以随时监测心血管系统的手环……洱海项目实施的十多年里,孔海南坚持每年驻守洱海200多天,日均3万步考察洱海周边的每个村落、每条河流。

  3年攻坚、5年实践、10年积累……终于,孔海南带领团队让曾因过度开发不堪重负的洱海,逐步重现“母亲湖”的风采。

  2018年,一度消失的海菜花又在洱海盛开了。回忆起那一幕,孔海南依旧心潮澎湃:“海菜花在湖面盛开,我们数了数,有十几二十颗了。这意味着,洱海恢复了,当时我真的连眼泪都掉出来了。”

  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营养价值的生态产品,海菜花还有经济价值,每亩利润可达7000元。在洱海项目中,孔海南和团队提出将科研攻关与政府管理、湖泊治理和扶贫发展相融合的生态工程治理新模式,不仅成功将洱海源头地域水质控制在三类水以上,也让当地农民享受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金山银山”。

  洱海治理的成果被称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被列为国家水专项重大标志性成果,还被生态环境部表彰为“洱海保护模式”,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从教室到洱海

  只要回到洱海旁的家中,孔海南每天都要从阳台上用一台望远镜瞭望洱海全景:“我把这台天文望远镜改造了,湖面要是有什么绿藻、蓝藻的话都能看得见。”

  透过望远镜的镜头,他还常常能看见上海交通大学新一代治水人的忙碌身影。

  从2006年在洱海边租农户院子做实验,到2014年学校与云南省政府、大理州政府共同建设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十几年来,一批又一批师生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洱海边。

  “我们团队有个传统,我们的研究人员、研究设施一定在现场,我们的学生也是在现场上课。”孔海南常说,“要住在研究对象的旁边,我们才能够每天观测到我们的研究对象。”

  “大理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对我们外地学生有很大吸引力。”2009年,还在攻读研究生的沈剑,跟随孔海南和导师王欣泽第一次来到了洱海。如果说一见倾心是与洱海的浪漫邂逅,那么,只有长时间驻扎才能真正感受到洱海研究的不易。

  清晨出海,日暮而归,在一天内对洱海34个采样点完成采样;为了节省时间,尽量不喝水,只在中午短暂靠岸下船吃饭;完成采样后,直奔研究院连夜完成采样数据检测分析……这是师生们每周生活的一个小小切片。

  “用自己实测得来的第一手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交大人的习惯传承和实践坚守。”扎根洱海十多年,孔海南的助手、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王欣泽的皮肤已经被高原日光晒得黝黑,他在洱海边考察时,常常被当作当地村民。

  如今,王欣泽接过孔海南手中的接力棒,带领团队坚持长期在洱海第一线开展工作,每年有300多天都留在大理。

  王欣泽介绍,在学生培养中,孔海南注重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工程研究为手段,将学生培养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在洱海保护研究的实践中磨砺自己、培养新人。”如今,王欣泽也是这样做的。

  2011年,仝欣楠考上了王欣泽的研究生,还没开学,她便被带到了大理。

  “在这里,只要是有价值、有作用的研究,都会很快被应用,能获得很大成就感。”攻读硕士和博士阶段,仝欣楠依托洱海研究陆续完成了人工湿地脱氮、抗生素对人工湿地脱氮的影响等课题。

  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把实验室里的研究应用到洱海治理中。十余年来,团队师生共计1000余人次驻守一线,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万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万余次,形成了60余项专利技术,毕业学生中有一大批选择了扎根基层。

  更清澈的梦

  孔海南深知,洱海的综合保护治理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正式获批建设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科学研究站。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需要在洱海流域再进行10年以上的长期野外观测与研究。

  “为了长久保护洱海,我们建立了野外观测站,有了平台,我想我们最需要的还是人才。”70岁那年,孔海南拿出自己的积蓄200万元,联合中国水环境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了“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用于鼓励并资助年轻学子成为洱海保护的后继人才。

  “我一个人这一辈子干不完这件事,也不后悔只干了这件事。”孔海南反复强调,“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久久为功’,单靠一个人、一辈子干不完这件事。只有一代代的年轻人前赴后继,才能真正守得洱海水清明月。”

  退休后的孔海南,也从没有停下他的脚步。新生课堂、新进教师讲堂、大思政课堂上,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用自己三十余年求学、研究的亲身经历勉励交大学子和青年教师树立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的理想信念,在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

  在他的感召下,无数青年学子选择到西部建功立业,刘智卓同学就是其中一位代表。在新生入学时听到孔海南教授治理洱海的故事后,刘智卓在专业分流时毅然选择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期间,他还创立了学生“绿格公益团”,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奔赴腾格里沙漠,累计制作麦草方格上万个,固定黄沙千余亩。大学毕业后,刘智卓选择奔赴孔海南教授坚守的洱海之畔,成了大理洱源的一名“西部计划”支教团成员。

  为了让更多的师生“关心洱海、情系大理”,上海交通大学将沪滇情谊的鲜活教材融入“大思政课”。

  2020年5月,大理州洱源县与大理大学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60棵滇樱花树苗和10棵云南早樱花成树。15米长的冷链车开了4天4夜,跨越了1800公里的滇樱花树运抵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组成了一座“大理滇樱园”。

  2021年2月,孔海南又将滇西洱海特有的珍稀濒危水生植物海菜花,移植到了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南苏园,打造了一个近20平方米的“微型洱海”,两个月后海菜花漫开,呈现了异地移植的奇迹。

  滇樱花和海菜花在上海交大校园“盛开”,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这份跨越山海的沪滇情谊在师生中传递、涌动。

  2023年9月,师生们原创的校园“大师剧”《海菜花开》上演,孔海南教授及其团队扎根西南20余载,守护洱海水清花开的感人故事被搬上舞台演绎重现。

  南苏园,樱花下,有着42年党龄的孔海南对着青年师生,再次说起了那句他常说的话:“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一辈子都不会后悔。”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新闻·人物 03又见海菜花开 本报记者 梁丹 任朝霞2025-04-22 ——记“高原明珠”守护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孔海南 2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