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2 星期二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打造与产业链“严丝合缝”的人才链

  春日正好,上午9时许,在安徽合肥英利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箱箱汽车零部件正打包送往30公里外的蔚来、大众(安徽)等汽车工厂。“这些产品焊接工艺复杂、尺寸要求高,我们公司的核心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难点。”让公司总经理张连朋感到底气十足的,是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近年来,合肥重点打造“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区域有需求、产业有召唤,职校有作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把专业链建在产业链上、把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全过程、创新“双师”建设机制等系列举措,为区域产业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1

  对标十大新产业——

  把专业链建在产业链上

  “学校的专业设置完全对标安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袁春雨介绍,近年来,对接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区域重点培植产业,学校打破原有专业结构,优化重组了16个二级学院,设置了55个深度服务地方产业的专业。

  “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纽带,也是高职院校灵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关键环节。”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方泽坦言,对专业的优化调整,学校“慎之又慎”,但也不乏“壮士断腕”的果断。

  5年来,该校新设立智能控制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专业,停招包含应用化工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制冷与空调技术等36个专业。学校专业链建设迎来了一场“蝶变新生”。

  “专业调整过程中,阻力和挑战肯定会有,但必须要做。”袁春雨介绍,学校在平衡传统专业传承和新兴专业发展、确保教育质量和专业建设连续性的同时,与行业企业加深通力合作,探索校企融通式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确保专业调整取得成效。

  近年来,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135万辆,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总量最大、供应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据此,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果断决定将专业群建设与汽车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产业链建专业群,以专业群建二级学院”。

  该校将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与人工智能专业整合,形成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升级改造传统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形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等,深度对接产业技术需求。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装备改进和工艺更新,相关专业课教材要迅速更新,才能适应生产技术的快速变化。”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常辉介绍,在学校的政策鼓励下,学院的相关课程内容每学期至少保持15%的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一年修订一次,课程内容与产业结合度将被纳入绩效考评。

  2

  共建现代产业学院——

  把人才培养融入生产全过程

  “随着江淮、蔚来、比亚迪等多家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落户安徽,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要培养更多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但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新能源汽车的整条产业链集聚起了500余家多类型企业,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不是某一专业的人才,而是与整个产业链对接的人才链。”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鲁磊说,“这启示我们,若要深度参与技能强省建设,仅靠专业调整是不够的,更要通过机制渠道建立学校和行业头部企业的深度链接。”

  2022年,安徽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比亚迪,建成比亚迪标杆产业学院,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服务。

  在该学院的实训车间里,许多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被“搬进”课堂成为实训工具。鲁磊介绍,比亚迪落户合肥后,学校数千名毕业生已成功入企就业,涵盖从生产到维修的各个环节。

  在鲁磊看来,产业学院构建了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交流平台,细化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建立了校企间的快速响应机制,实现了为企业培养“拿来就能用上的人才”的目标。

  产业学院的机制融合、课堂知识与产业更新的无缝对接,更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学到最新的产业一线技术。该校智能制造学院教师刘辉随手拿起一旁的零件向记者举例,此前,学校因设备限制一直采用立铣工艺,零件加工出来总有一圈圈亮闪闪的刀纹。与企业合作后,学生们才知道,原来大型企业用的是卧铣工艺,一刀铣下来,纹路没了,零件光滑又漂亮。

  “有了产业学院,企业的工艺、图纸、参数等一线‘门道’,对学校不再是‘黑箱’。”刘辉说,将人才培养和区域产业发展联动,一方面可以赋能学生实操、节省教学耗材;另一方面,企业也能降低人工成本,建起属于自己的“人才蓄水池”,可谓一举多得。

  清晰的培养方向、顺畅的校企交流,换来的是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据悉,近5年,该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2024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97.42%,其中专业对口率达65%,留皖率76.07%。

  3

  创新“双师”建设机制——

  校企合作实现双向赋能

  在安徽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教师胡春雷看来,这两年,自己的专业能力飞速提升。借助学校与奇安信公司共同搭建的产业学院,企业派驻工程师驻点学校,将一线案例素材带到课堂,并实行“一课双师”制,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上一节课。

  “这样的机制极大弥补了职业院校教师缺乏实践、对一线产业情况不了解的问题。”胡春雷说。

  为拓宽“双师”队伍成长路径,企业把实训室建在校园,让师生“真刀真枪”解决产业问题。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汪功明介绍,“双师”平台的搭建有效赋能了职业院校师资培养,也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有事儿就找鲍教授!”这句话在安徽微威胶件集团有限公司上下广为流传。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教授鲍俊瑶将科研课题放进公司一线生产车间后,深度参与企业研发规划、技术难题攻克、成果转化应用等过程。仅一年时间,鲍俊瑶就联合企业实现了多项专利“从无到有”的突破,为企业累计带来6000余万元产值。

  2024年5月,24岁的李云龙离自己的职业梦想又近了一步。彼时,在上海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上,安徽职业技术学院2020级学生李云龙斩获就业赛道金奖。如今,李云龙已在合肥成立一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包括液压气动设备实验台等在内的4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他庆幸学校强有力的技能托举帮助自己实现命运走向的扭转。

  “未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将以产教融合为重点、职普融通为关键、科教融汇为方向,紧扣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持续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李方泽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要闻 01打造与产业链“严丝合缝”的人才链 本报记者 方梦宇2025-04-22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2 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