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星期三
创建“创工场”平台 培养现场工程师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探索“深职—固高”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聚焦真实场景,破解岗位适配难题,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升级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深入贯彻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与深圳“20+8”产业集群发展需求,联合运动控制领域龙头企业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固高科技”),创新构建“以岗定课、以训促学、以创赋能”的“创工场”育人模式,系统探索运动控制现场工程师“2+1”定制化培养路径。该模式遵循工作场所学习理论,以真实场景为教学场景、以企业项目为学习载体,聚焦“真任务、真问题”的解决过程,重构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学校学习两年+企业实训一年”的工学结合路径,“创工场”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的深度耦合。自2018年起,该模式已完成6届学生的系统培养,学生就业对口率高、岗位适应快、成长潜力强,育人实效获得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模式。

  校企共建“创工场”,精准锚定岗位能力目标

  固高科技作为我国运动控制领域的领军企业,长期深耕高端装备制造核心技术,聚焦伺服控制、嵌入式系统、自动化平台构建等关键领域,始终站在智能制造技术革新的前沿。为更好地适配智能制造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依托与固高科技多年来的紧密合作,共建“创工场”人才培养平台,聚焦工程现场真实需求,联合制定面向未来的运动控制现场工程师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科学描绘岗位能力画像,精准明确育人目标。该模型涵盖从控制算法开发与运动系统设计到设备调试、工程项目管理,再到客户沟通、问题诊断与现场优化等多维能力,全面对接企业对中高端技术岗位的能力需求。

  将模块化课程嵌入岗位能力,构建能力导向的教学体系

  围绕现场工程师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固高科技重构课程体系,协同打造“模块化、进阶式、项目驱动”的教学结构,打破以学科划分为主的课程组织方式,以岗位关键能力为主线,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与通用素养有机融合,构建起“基础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三层递进的课程框架。课程体系聚焦运动控制核心技术领域,设置“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控制工程、机电一体化”四大能力模块,覆盖点位控制、轨迹规划、多轴协同、伺服调试、产线集成、控制算法、高精测量、执行结构优化等关键内容,精准对应企业对初级、中级、高级工程师的能力需求。每个模块均配套真实任务背景与典型项目案例,形成“能力导向—任务牵引—项目实施”的教学闭环,推动学生在解决工程问题中实现能力跃升。

  将实践教学嵌入企业项目与现场任务,破解现场工程师培养难题

  现场工程师作为智能制造一线的关键岗位,需兼具扎实技术与现场应变、系统集成、跨岗协作等复合能力。为破解课程与岗位脱节、能力结构单一、岗位适应性差等导致的学生“能学不会用、入岗难适应、成长缺路径”难题,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固高科技打造“创工场”育人平台,从企业真实需求出发,构建面向岗位的胜任力模型,重塑课程体系与实践路径。课程模块紧扣关键能力,将实践教学深度嵌入企业项目与现场任务,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完成任务交付,提前适应岗位节奏。通过“课程即岗位、实训即现场、毕业即上岗”的一体化设计,“创工场”有效解决了现场工程师培养的“难教、难适、难留”等现实难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育人成效显著,现场工程师“能上岗、留得住、干得好”

  自“创工场”模式实施以来,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已连续培养6届现场工程师,育人成效持续显现。毕业生中,现场工程师岗位入职率达85.2%,稳定性与发展潜力显著提升。多名学生入职后快速成长为项目骨干。例如,学生林永豪经过“创工场”的学习训练,主持定制化设计黑水虻数字孪生方案,获实际应用和推广,并由于运动控制技术娴熟,获评深圳市技术能手,在茵塞普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担任项目负责人。企业普遍评价“创工场”学生“上手快、能交付、适应强”,认为他们是颇具成长潜力的一线工程人才。目前,“创工场”已成为连通企业用人需求与学生职业发展的高效桥梁,也为现场工程师的系统化培养提供了实践模式。

  (廖强华 曾文静 宋志刚 吴孜越)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7创建“创工场”平台 培养现场工程师 廖强华 曾文静 宋志刚 吴孜越2025-04-09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探索“深职—固高”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2 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