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革新与产业升级深度交融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成为时代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近年来,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依托教育部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西部地方高校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教育部门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现代农业装备‘一省一校一所’科教协同育人的四川探索与实践”,积极探索,从农工交叉、数字赋能、三维协同和课程思政等方面精准发力,构筑起一套“四化驱动”的育人体系。学院秉承农业强国的使命,聚焦装备制造产业,服务四川省制造强省、农业强省战略需求,为我国西南地区机械装备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深化农工交叉 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当下,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围绕制造强国、农业强国等战略需求,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思路,聚焦丘陵山地现代农业装备设计与制造等关键问题,打造以机械工程为主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群。对接智能制造、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需求,组建跨学科教学科研团队,构建凸显智能农机装备特色的知识结构及农工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突破进展显著。以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机械工程”学科为牵引,统筹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 聚焦数智赋能 构建互联网+AI教育课程体系 学院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机械传统课程结合,构建数智化“农工交叉”课程体系。充分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数字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专业课程建设中。在实验教学中,借助AI模拟实验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复杂机械实验操作,既保障安全又降低成本,同时增强学生对实验流程和原理的掌握能力。 近年来,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创新性成果频出。先后获批教育部门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各1项、省部级教改项目20余项,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高阶课程2门;建设在线课程12门,建设知识图谱智慧课程2门,开发虚拟仿真项目39项。 强化协同创新 打造教科研立体化育人模式 学院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课程育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原则,构建产教、科教、学研“三维协同”育人新模式。在产教融合方面,学院建立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实施“引企入教”,与国内多家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企业合作,企业参与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案例开发、毕业设计指导等人才培养过程。在科教融汇方面,学院依托贡嘎计划,将学科平台打造成育人基地,聘请年轻博士和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指导本科生参与学科竞赛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学研结合方面,每年坚持举办涵盖多个领域的机械学科竞赛,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训练综合能力。 近年来,学院三维协同育人模式成效斐然。新增1个教育部门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获批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批教育部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15项;获批国家级别/省级创新创业项目50余项,授权专利近40项,获学科竞赛国家级别奖项100余项。 厚植“三农”情怀 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元素 学院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四川省“天府粮仓”建设目标,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深挖西华大学农业机械红色基因,依托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建设成果展厅,展示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农机具、学院科研成果和师生创新作品,传承农机文化基因,增强学生对学院和专业的认同感。创新教学方法,在机械设计、制造工艺等课程中,引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如航空航天、数控、新能源汽车制造等自主创新成果案例,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培养其严谨专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依托校内试验田,创新开展“西华大学农机开放日”“农事实践主题教育”等特色项目,增设农机使用、农事实践实训环节,提升学生农机实操技能。 2024年,学院获批首批“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基地”,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教师党支部获评2024年四川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并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近年来,获批四川省首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标杆院(系),拥有一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两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两项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两门课程入选新华网课程思政平台。 未来,在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面前,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将持续深化育人改革,牢记农业强国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探索创新育人模式,为农机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郑宇、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张均富、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 徐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