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党支部成立于2014年9月,由55名食品领域博士研究生组成。作为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党支部紧扣“七个有力”建设目标,以党建引领科研育人,深耕乳品科学与技术、肉品科学与技术、特色农产品工程和乳酸菌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聚力攻克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关键技术难题,用科研实践诠释“强国必先强农”的使命担当。 一、筑牢思想根基,把牢“方向舵”,教育党员有力 党支部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创新构建“个人学、集体议、专家讲、榜样带、实践悟”“五位一体”学习体系,创新“三会一课”制度和主题教育的载体,以立体化教育矩阵推动党员“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二、建立制度规范,夯实“基准线”,管理党员有力 党支部构建“政治引领+监督管理+服务育人”三维管理体系,细化全链条管理标尺,系统制定和完善制度10余项,以制度刚性强化党建引领。创新党小组与科研团队“双嵌融合”机制,推动组织效能与科研攻坚同频共振,实现党建与学科发展双向赋能。 三、严格纪律约束,拉紧“警戒线”,监督党员有力 党支部严格以党章党规校准党员言行,制定《支部纪律管理办法》,强化日常监管,签订《行为规范承诺书》,实现党纪教育全程渗透。刚性落实组织生活会与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与批评纠偏,构建多维监督、协同发力机制,打造纪律严明、监督有力的坚强堡垒。 四、建强骨干队伍,锻造“先锋队”,组织师生有力 党支部以“头雁效应”激活先锋动能,定期开展“党员先锋”博士大讲堂,邀请专家、教授、行业骨干、党员榜样分享科研攻坚与成长经验。搭建“朋辈传帮带”新载体,在实验室设立科研帮扶点和党员先锋岗,形成多层级、多维度引领矩阵。推行“亮身份·树标杆”先锋行动,党员带头科研攻坚,近3年,发表SCI论文115篇,承担自治区级以上重大课题7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奖学金5人次,培育“桃李之星”1名,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赛事中荣获国家级别奖项2项、自治区级奖项7项,以硬核成果诠释先锋担当。 五、形成示范效应,唱响“农业强音”,宣传师生有力 党支部构建“红色教育+实践铸魂+榜样引领”三维宣传矩阵。组织党员赴延安开展“赓续延安精神”专题培训,通过沉浸式教学坚定理想信念。打造14期“青年向党·逐梦新程”微党课品牌,以青年视角阐释党的创新理论。选树科研攻关先进典型,党支部多名党员被多家媒体报道,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示范效应。 六、践行使命担当,织密“同心网”,凝聚师生有力 党支部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构建“科技助农+志愿服务+校企协同”三维实践体系。组织博士生党员组建“博士团”科技小分队,紧扣“助力科技小院建设”“博士团乌兰察布行”“健康中国,营养先行”等党支部品牌活动,深入农村牧区破解生产技术“卡脖子”难题,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深耕志愿服务内涵,结合食品学科优势,建立“专业指导+精准服务”惠民模式,常态化开展关爱退伍老兵、社区健康科普、孤独症儿童帮扶等公益活动。创新党建联动机制,与内蒙古金泽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科拓微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党支部构建校企党建共同体,通过优势共享、技术共研、成果共创的深度协作,实现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形成党建引领产教融合的示范效应。在实践中提升育人实效,引领党员厚植家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积极服务内蒙古聚焦聚力完成好“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以实干担当展现新作为。 七、汇聚发展合力,架稳“连心桥”,服务师生有力 党支部创新实施“理论联学、科研联攻、服务联动”的共建模式,创新“党建引领、立足专业、服务社会”“三位一体”党支部共建体系,以党建共建为抓手,与企业党支部、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社区党支部、教职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等构建“1+N”党建联合体,开展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党建共建活动,通过“制度联建、理论联学、活动联办、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探索党建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做法,搭建交流平台,丰富服务载体。实施党建阵地建设行动,把党支部建成党员之家,形成“党支部+阵地育人”机制,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获得感,引领带动研究生勇挑重担、勇于创新、攻克难题,为学校“晋位升级”和“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希吉日 李露 彭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