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3 星期四
湖南城市学院机电学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全球智能制造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湖南城市学院机电学院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素养与工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标,历经10年探索,成功构建“三链对接、四阶递进、四元协同”的“三四四”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该成果获批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基地6个,师生获国家级别奖项12项、省级奖项60余项,教学成果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变革: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共生”

  为了打破学科壁垒,深化产教融合,实施个性化培养,湖南城市学院机电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构育人逻辑。学院建立“三链对接”课程体系,构建“知识—能力—素养”深度耦合的课程群。“知识链”以“数理筑基—学科融通—智能贯通—前沿引领”为架构,打造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能力链”设计“标准筑基→跨界协同→双标对接→真岗实练”四阶训练工程,形成“基础技能→专项能力→工程实践→系统创新”的进阶通道;“素养链”实施“培根铸魂浸润计划”,构建“以工程伦理为基、以系统思维为核、以创新素养为魂”的价值观体系。

  学院联合三一重工、楚天科技等龙头企业,将智能装备设计、工业机器人等前沿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开发出“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装备设计”等12个模块化专业方向,推动“专业跟着产业走”。针对以往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学院创新开发“制造+”微专业群,设置人工智能、数字化设计等跨学科课程,近3年60%以上的学生通过“一专多能”路径实现复合发展。学生从大一开始参与基础创新项目,大二进入校企共建实验室,大三承接企业真实工程案例,大四进入企业研发团队,形成“基础实验→项目实训→企业实战→创新孵化”的全周期能力培养链。

  创新:以“四元协同”打造育人生态共同体

  学院以“师资—课程—平台—思政”四元协同理念重构育人生态,打破资源边界,实现跨界融合。

  在师资建设方面,推行“三化双培”计划。通过“双师双能”工程,80%的专业教师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企业技术骨干年均承担实践课程教学300余课时,实现师资工程化、团队化、信息化;实施“党员+教师”双向培养,将优秀教师发展为党员,将党员教师培养为教学骨干,打造“红色工程师”团队。校企联合开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6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智能制造技术”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实时对接。

  在平台建设方面,构建“四共四融”实践体系。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中心、企业科技开放园和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融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行业见习与实习、毕业设计,共建智能制造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等6个省级平台,打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行业见习—企业实习—毕业设计”五阶实践链条。学生可在智能制造生产线完成从方案设计到系统调试的全流程训练,近3年累计完成企业真实项目42项,孵化专利27项。此外,学院还依托“大学生创新孵化基地”,为学生团队配备3D打印、激光切割等设备,支持学生自主研发,孵化出“智能育苗制钵播种灌溉一体机”“智慧5G——智能茄子采摘机器人”等创新产品。

  在课程思政创新方面,将“大国工匠精神”“科技自立自强”等案例嵌入课程,形成“技术能力+职业素养”双线并行的育人模式,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

  成效:人才质量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

  经过10年实践与探索,“三四四”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近5年,学生团队荣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技能大赛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8项,其中国家级别奖项12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高位水平,就业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从一线团队中成长为技术骨干的速度明显加快,深受企业欢迎,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楚天科技、蓝思科技、北京精雕、威胜集团等企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教学改革成果形成辐射效应,出版特色教材10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4门,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3个,相关成果在广州大学等12所高校推广应用。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学院正在大力推进战略升级:一是建设“智能制造+”交叉学科平台,进一步加大机器人相关教学与科研投入力度;二是构建“本硕贯通”的培养体系,培养面向智能制造产业的硕士研究生。

  该育人模式的主导者阳同光教授说:“我们将持续深化‘产业需求驱动、创新能力贯穿、个性发展赋能’的培养理念,计划未来三年建设跨学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为长株潭先进制造业集群输送更多‘即战力’人才。”这一改革实践,正成为地方高校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案例。

  (袁聪)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1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高质量发展 袁聪2025-04-03 湖南城市学院机电学院 2 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