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从2007年起,积极对接食品科学与工程大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要求,在提升实践育人水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不断变化、不同组合的有效措施,科学系统地设计、安排和强化产教融合环节,形成了全体系、全过程、全产业链产教融合新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创新思维能力,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果。 构建产教融合育人体系 学院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强化专业实践教学为核心,以调整学年课程设置为突破,按“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目标层次和“原料品质、生产加工、安全与营销”三个方向设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及管理体系。 采用专业教师全程跟踪指导的方式,实现了实践教学由“观摩式、劳动式”向“参与式、互动式”转变,确保实践教学方案能够真实落地,彻底解决了“实习实训难”的瓶颈问题,打通了实践育人环节的“最后一公里”;开展“科研训练及毕业实习”,根据毕业生的特点、兴趣、志向、自身条件,差异化制定不同的实习方向,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到各类食品企业、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岗位不同环节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达成从学习阶段到就业的顺利过渡。 学院以规范学生专业实践行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目的,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成立了组织管理机构,制定“生产实习大纲”“校外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采用“一动员、二检查、三总结”的质量管理工作流程,强化过程的质量管理,使生产实习的管理日趋规范和科学,确保实践教学有序开展。 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结合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稳步推进“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国际大学生创意大赛、“正大杯”全球大学生就业创业实战大赛等科创竞赛备赛工作,内引外联,扎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以及知识整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平台 学院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工科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对实验实训实习环境的要求,一方面通过优化整合实验室功能、改善实验设施条件等措施为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筛选出科研实力强的研究单位或生产综合水平高的食品企业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双管齐下,打造了校内外结合的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并已步入程序化的管理运行。 建成食品工程技术中心及工科大楼,设有果蔬采后与贮运、果蔬加工、天然产物综合利用、发酵工程、食品质量安全、新疆特色药食资源等研究室11个,葡萄酒生产、畜产加工、焙烤食品加工等中试中心5个,保障本科生实验教学环节的开展,鼓励有科研项目课题的教师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 紧密结合“助力精准就业,实现合作共赢”的主题,先后与新疆维吾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田琨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众多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就业平台,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高质量就业。学院领导赴策勒县开展人才和科技调研活动,与策勒县农业农村部门、科技部门及企业等在农产品加工技术和项目申报方面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以“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等项目为载体,积极拓展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数量需求,以合作促进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食品加工企业和行业发展趋势,开拓更多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增强产教融合促就业的能力 学院在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培训的同时,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让企业专业人士参与教学工作,使学生获得更贴近市场实际需求的知识,增强就业创业竞争力。 长期坚持“新开课、开新课试讲”教研活动,既检验新进教师的教学水平、锻炼新进教师的心理素养,也为全院教师提供教学经验交流的机会,新老结合,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机构,明确了教师及企业合作教师的职责,激励带队教师同时参与企业科研生产项目,在连续的合作实践中,合作申报了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本科生、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完成了毕业论文,申报和落地大学生创新项目,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显著提升。这一过程也全面助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对地方工科类院校教师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 学院先后从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聘请近40名实践能力强的技术骨干担任指导教师,建立“师徒制”培养方式,以“传帮带”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习实践工作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帮助他们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黄铁军 张珍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