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改风采
2025-04-02 星期三
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创建“水—环—生”课程共同体服务国家战略

  水利与环境学院是济南大学重点建设的学院之一。多年来,学院在多个专业学科的强力建设下,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通过创建“水—环—生”专业课程共同体,实时更新和充实课程内容,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复合型专业人才。

  实践OBE教育理念

  构建虚拟教研室

  学院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引领,积极落实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水—环—生”跨学科、跨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虚拟教研平台。以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水利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渗透思政教育理念,将新时代水利精神、工匠精神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学院依托已有“环境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贯彻落实工程认证理念,挖掘黄河流域上游、中游、下游典型案例,搭建黄河流域协作交流平台,发掘“互联网+智慧教育”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新路径和运行模式,综合多学科优势建立虚拟教研室,构建综合型、应用型课程共同体。以虚拟教研室为机构,利用“线上+线下”,整合校内、校外和企业资源,共同组织教研活动,协作完成专业课程的建设、教学与管理工作。2024年,学校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与水发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等联合申报、建设智慧农业水利现代产业学院。“水利工程”先后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学院获批山东省一流课程3门,以及校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4门。

  打造课程共同体

  共建教研新模式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提出,预计到2030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将明显改善。完成这个任务,需要一大批具备“环境”“水利”“生态”多学科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学院聚焦黄河流域不同区段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关键问题,打破“环境”“水利”“生物”三大课程体系的界限,将水利、环境、生物类专业课程充分融合。基础知识模块构建以“基础化学—水力学—生态学”为链条的课程群;核心能力培养模块包括“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减污降碳理论技术”“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五大课程群,分别将黄河源头、上游、中游、下游、入海口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关键问题融入五大课程群;协同能力培养模块注重课程实践,结合实践案例完成研究性教学。另外,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校中厂”“厂中校”等校内外课程群教学平台,并运用专业课程群网络平台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目前,学院获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第十五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地理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等。

  “水—环—生”课程的融合大大提升了毕业生的培养成效,他们的就业渠道广泛涉及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各级水利、国土部门等对口单位,其中1人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丰富资源促进合作发展

  学院坚持“站在学科前沿、面向国家需求、面向高质量发展、科研服务教学”的原则,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应用教学设计,将学术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与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将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知识协调统筹,实现课堂教学知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已有一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依托智慧教研平台、协同教研社群、企业合作和名师工作室,开展校际合作,形成完善互补的课程体系,共建“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产学研联盟”教学资源集成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学院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抓手,制作专业教学模型和实践案例,构建“课创融合”“以赛促创”的教育模式,将专业基础知识转换为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近5年,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倍增,获省级以上奖项24项(其中国家奖项12项),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奖项1项和省级金奖6项。近3年,本科生就业率均保持在高位水平,对口就业率超过60%,用人单位满意度在95%以上。

  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以培养地方性水利、环保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优化专业实践课程,构建高校、研究所、企业联合育人新模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广作用,促进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应用技术研究能力的提升。未来,学院将继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持续输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需求的优秀水利、环保人才。

  (刘素 武玮 庞桂斌)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8创建“水—环—生”课程共同体服务国家战略 刘素 武玮 庞桂斌2025-04-02 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2 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