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星期二
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五育”引航 “四轮”驱动 培养生物学人才

  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秉承“明德 励志 勤学 敦行”的院训,不断深化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德智体美劳的“五育”目标进行细化和二次开发,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达成目标、课程体系及培养方式进行一体化设计,明确了以“数智迭新、思政浸润,研教融通、以赛促智”为核心驱动的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当地乃至全国输送大量理想信念扎实、学术水平出众、创新能力突出的生物领域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数智迭新

  驱动综合型生物学人才拔节生长

  近年来,生命科学学院积极投身数智化建设,探索数智技术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的融合路向,释放数字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潜能。在“导师制”的基础上,构建“导师+AI”协同的四维专业人才培养模型。与相关公司就AI智慧教室建设达成合作,对现有智慧教室进行迭代,促进数字教学资源共享。以课程模块化、内容项目化、资源数字化为目标,全面推动各专业课程的数智化建设。开发多形态数字化资源,整合后融入教学设计,充分开展教学实践,评估数字化教学的潜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质量精准分析,设计“一中心、两关联、三层次”的案例教学评价逻辑,实现以知识图谱为中心、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相互关联、“师生画像+课堂质量+教学质量”三层次递进式评价体系,构筑多模态数据融合下的可视化案例教学评价机制。

  思政浸润

  构建课程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

  为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现育人功能和效果的乘数效应,生命科学学院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教师成立“生物学思政育人教研室”,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丰富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相互融通,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反哺,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模式。打造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程,迭代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思政元素润始终”,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研教融通

  锻造生物学人才实践创新“双引擎”

  生命科学学院历经多年探索,逐渐构建了“教学科研一体化”“本科硕士一体化”“高校中学实践指导一体化”的“三个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组成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长期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师资队伍;遴选拔尖学生入选“卓师班”,配备班主任、学业导师、科研导师等,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予以全方面立体化指导;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龙湾国家级别自然保护区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校外实习、实训资源;充分利用吉林省植物资源科学与绿色生产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积极接纳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定期组织实验室体验班、科研团队开放周、学术沙龙等活动。加强校地联通,打破师资壁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目前,生命科学学院联合所在地区的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科技协会和各中小学,通过科普讲座、合作研学、实地考察、教学实践等形式,开展中小学科普惠学服务,着力践行“U—G—S”“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服务涵盖13所学校,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被省、市级主流媒体连续报道。

  以赛促智

  搭建生物学人才成长与价值转化“立交桥”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生命科学学院素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在竞赛中比学、融研、促教,不断成长,并经过不断探索提出“四元融合”的育人概念,将比赛作为整合“学、教、科、研”的核心要素,从而构建生物学人才培养创新生态。培养蓝图中以“桥”为喻体,构建“学生能力提升—教学效果落地—科研成果转化”的立体通道,构建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华文杯”高校生物师范生教学技能测试与交流展示活动、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教学(生物)专业教学技能大赛等赛事上获奖150余项,其中国家级别奖34项。

  近5年,学院招收本科生916人、硕士生137人,考研率逐年攀升,毕业生满意度达96%以上,师生公开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84篇。站在数智化浪潮的潮头,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将以创新为帆、以科技为桨,以卓越匠心培育时代英才,笔耕不辍,奋力书写育人新篇章。(赵永斌 董志遥)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2“五育”引航 “四轮”驱动 培养生物学人才 赵永斌 董志遥2025-04-01 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