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高腔的激越、变脸的奇绝、市井的鲜活,成为巴蜀文化的璀璨明珠;四川曲艺,涵盖清音的婉转、扬琴的叙事、金钱板的诙谐,是方言与民俗的艺术结晶。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立足巴蜀文化沃土,以川剧与四川曲艺为切入点,以教育之力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构建了“立体化教学体系—科研创新转化—名家经典活化”“三位一体”的传承范式,让传统艺术的“活态基因”扎根于当代教育土壤,培养出大批兼具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探索出一条传统艺术现代传承的“川师路径”。 构建“文化基因+现代美育”的教学体系 教学是文化传承的起点,学院以专业特色课程和主题线上课程为载体,将川剧与四川曲艺的“文化密码”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教育资源,筑牢学生的文化根基。学院开设“四川民族民间音乐”“四川曲艺与川剧赏析”“川剧锣鼓合奏”“音乐教学能力综合训练”等课程,其中“四川民族民间音乐”引入《川腔蜀韵》《神奇的川剧》等特色教材,以川剧经典剧目、表演特色及品种多样、各具风采的四川曲艺为样本,夯实学生对巴蜀音乐文化的理论认知;“四川曲艺与川剧赏析”以“活态传承”为内核,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戏曲审美鉴赏力的基础上,加入舞台实践环节,实现从“课堂解码”到“舞台重生”的闭环;“音乐教学能力综合训练”通过微格学习、教育实习等环节,指导学生设计川剧与四川曲艺鉴赏课程,开发适用于中小学的相关教学案例;创新实践课程“川剧锣鼓合奏”通过“小鼓指挥、堂鼓塑景、大钹对话、马锣点睛”的沉浸式训练,让学生在锣鼓经的节奏中解码巴蜀文化基因。 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走向世界。课程“大美川剧”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文辞之美、音乐之美、角色之美、川剧艺术与社会担当、川剧脸谱与服饰之美”五大板块,兼具理论性、直观性、体验性和互动性,2020年入选首批教育部门在线教育海外平台课程,2021年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2022年入选四川省一流课程,是全国首门以川剧为核心的美育类线上课程,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数字化范例。 探索“科研赋能+成果转化”的创新路径 科研是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引擎,学院通过科研创新转化破解传承困境。学院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川剧音乐创作人才培养”为抓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戏曲音乐创作新人,联通院团与学校、川剧表演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传统川剧音乐和现代音乐技法。项目通过“理论研修+创作实践+艺术采风”的模块化教学,培养了一批具有扎实创编功底、深厚文化素养、宽阔艺术视野的川剧音乐创作人才。总结汇报音乐会“川腔新韵”汇聚12部作品,表演形式异彩纷呈,是一场极具文化认同、艺术创新、戏曲张力与梨园梦想的川剧音乐创作探索之旅。 学院协同合作、创新教研,集合西南地区26所高校音乐学专业成立“音乐学专业虚拟教研室”,赋能一线教师教学能力新发展,打造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共同体。通过直播“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汇报音乐会,实现川剧锣鼓、清音润腔、民歌等美育资源的云端共享,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 构建“名家进校+经典活化”的实践模式 学院认为“非遗活态传承”在于“人”与“场”的互动,近年来通过“名家进校+经典活化”双轮驱动,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聘请川剧作曲家王文训、川剧梅花奖得主肖德美、四川扬琴表演艺术家刘时燕、四川清音表演艺术家田临平等名家进校园,将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引入高校,搭建起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的桥梁。在授课中,王文训通过川剧声腔的历史流变、艺术特征与高校传承路径展现川剧艺术的魅力;肖德美从川剧影响、川剧唱腔、行当、身韵及表演绝技五个方面带领师生了解、感受川剧;刘时燕结合传统经典唱段演唱解析五种润腔手法;田临平通过对经典作品《布谷鸟儿咕咕叫》的逐句教唱,让学生体悟“哈哈腔”的润腔技巧与巴蜀方言的韵律之美。 与此同时,学院以剧目展演为实践抓手,将《假县令》《望娘滩》等川剧经典剧目引进校园。《假县令》通过丑角县令的荒诞叙事,在嬉笑怒骂中传递廉政文化,入选四川省“廉政戏剧进校园”示范项目。这种从“名家传艺”到“剧目展演”的双向联动,不仅让川剧在“00后”群体中重获新生,更探索出一条“非遗基因+经典活化”的高校传承范式。 未来,学院将坚持以教育为犁,深耕巴蜀文化沃土,不断探索川剧与四川曲艺活态传承的“川师路径”,努力架起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对话桥梁,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屈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