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7 星期四
西安工业大学
探索思政教育双向赋能模式

  在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中,教师与学生并非单向的“供给—需求”关系,而是共同构成“立德树人生态链”的双主体。近年来,西安工业大学通过分析师生角色的动态互构、实践路径的协同创新以及制度保障的共生机制,持续探索思政教育中“供给引领需求、需求反哺供给”的双向赋能模式,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从“供需失衡”到“师生共生”的逻辑重构

  思政教育领域引入“供给侧改革”,核心在于避免“填鸭式”灌输等情况,构建以价值引领为核心、精准供给为手段的“科学供给体系”。学校以往的思政教育往往将教师视为“供给主体”、学生视为“需求客体”,割裂了二者的互动性。实际上,立德树人的实践本质要求师生共同成为教育生态的建构者。实践中,西安工业大学注重实现教育过程的师生共同参与,在思政教育中形成“文化共同体”,通过角色互构实现价值观的传递与内化,进而达到教师通过供给优质内容引领学生成长、学生的反馈与需求又倒逼教师改进供给方式的双向效果。

  师生角色的动态互构与功能耦合

  供给侧改革要求教师突破传统“说教者”角色,要实现三重升级。一是供给内容升级。整合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立体化内容,要“优化增量、盘活存量”,例如结合社会热点设计“数字伦理辩论”等课程模块。二是供给方式创新。采用“互动交流型”课堂、虚拟实践平台等方式,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红色历史场景,增强教学感染力。三是供给能力强化。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在西安工业大学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客体,其需求反馈与行动参与成为供给优化的关键驱动力。同时,西安工业大学还探索建立常态化调研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实现需求表达的规范化;通过组织“三下乡”“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深化理论认知,从而达到实践参与的深度化;同时将学生满意度、行为转化率纳入供给质量评估,突出评价反馈的实质化。在此情况下,教师通过学生反馈优化课程设计,学生通过教师引导提升思辨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生以成长反哺教师职业价值感,从而引起情感共鸣;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等隐性教育资源,如合作策划“红色文化节”“乡村振兴调研展”等,从而强化共同的责任担当。

  基于师生统一性的供给侧改革实践创新

  在“师生共创”方面,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和实际问题,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紧扣时代脉搏,注重时代精神,将社会热点等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增加实践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选择空间。同时通过内容共创、形式共探、评价共建等环节,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计,采用“翻转课堂”“项目制学习”,引入“学生评教+教师反思”的双向评估机制。在构建“师生同行”方面,教师可以带队开展“乡村振兴智库建设”“组织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实现社会服务协同。也可以科研反哺教学,将教师课题转化为学生实践项目,将优质、前沿的教学知识带给学生们,及时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以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在西安工业大学,相关部门在教师入职、晋升、评聘、考核等各环节前置师德评价要求,严格实施“逢进必审”“逢推必审”“逢评必审”,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思政教育专题研讨会,提升其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教师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

  通过师生协同,思政教育可实现供给精准化、需求高阶化。师生统一性超越了工具理性下的“教—学”关系,构建了以价值认同为纽带的共生关系,为破解“教育异化”提供新范式。这一模式不仅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更促进教师职业价值的实现,最终推动“立德”与“树人”、“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当然,在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师生统一性绝非简单的角色叠加,而是通过双向赋能构建的育人生态。西安工业大学将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价值引领与需求满足相统一”“理论供给与实践转化相统一”,持续实现“同频共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姜冰清 孙慧)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2探索思政教育双向赋能模式 姜冰清 孙慧2025-03-27 西安工业大学 2 2025年03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