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支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 湖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协同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创新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实践,推动农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等深度融合,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分类施策 满足多样化需求 学校认为,落实研究生分类培养制度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学校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机制、加强实践环节等措施,积极探索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水平、高层次、有特长、有侧重的创新人才。 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校侧重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研究生掌握一级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具备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面向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术创新能力。为此,学校为学术型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平台,鼓励他们参与国家级别、省部级科研项目,支持开展自主选题研究,培养研究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通过这一机制,许多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部分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别科学技术奖励。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侧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致力于为产业部门输送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贡献实践创新成果,推动产业发展。为此,学校为专业型研究生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提供创业指导、项目孵化等服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支持他们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许多研究生创办了自己的企业,部分项目还得到了风险投资的支持。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为专业型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例如,学校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设立了“农业科技推广研究生培养基地”,通过组织研究生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活动,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展科技咨询、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等服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服务、选派人员任职等方式,将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切实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能和增加收入。 深度挖潜 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学校在研究生分类培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方面,学校通过科研项目带动研究生培养,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许多研究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科研能力,也为农业科技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在杂交水稻的技术研究中,学校不仅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还通过技术推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另一方面,学校通过研究生培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社会发展中,实现了科研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例如,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设立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多名研究生参与了智能农业装备的研发工作,研究成果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自身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了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定期评估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和产业实践的效果,及时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此外,学校还注重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为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例如,通过组织研究生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帮助他们了解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科研水平。 产学研融合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学校紧跟国家教育改革步伐,发挥高等教育的优势,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学校以岳麓山实验室等重大平台为依托,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布局生物种业、农机与农艺融合、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绿色发展四大领域,整合团队资源,推进重点平台、重点团队、重大项目“三位一体”协同创新,积极承接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任务,年到位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在杂交水稻、油菜育种、农业生态修复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学校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合作,持续推进杂交水稻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通过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成功培育出多个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农业方面,学校积极推动农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致力于农业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通过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准监测与管理,为农民提供了科学决策支持。在湖南省多个农业示范区推广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灌溉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温、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调节灌溉量,既节约了水资源,又提高了作物产量,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学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生态农业等领域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成果已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成立“武陵山、罗霄山和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科教联盟”,建成多个国家级别、省部级科技小院、现代农业综合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专家服务站等研发机构。与多家龙头企业长期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成果辐射至多个省份。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学校在分类培养研究生、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农业高等院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实施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构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未来,湖南农业大学将继续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方俊 谢方平 欧立军 高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