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6 星期三
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学院
创新育人体系 培育跨界卓越工程师

  重庆邮电大学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作为学校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学校立足“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面向“工业软件”和“智能汽车”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与渝北区政府部门商定工业互联网学院入驻仙桃数据谷园区,“校—园—企”协同共建国家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并提出“创新意识、系统观念、团队协作”三要素并重的培养理念,通过“三协同”,建构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坚持“五位一体”和“三进、二转、一同步”,实现“四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信息技术(IT)+运维技术(OT)”跨界整合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五位一体”

  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工业互联网学院牵头承担12项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等国家项目,研发成果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同时,学院有8名国际标准专家,11次担任标准研究组召集人。依托这一优势,学院坚持“创新平台、科研项目、研发成果、国际合作、标准规范”“五位一体”反哺人才培养,并积极推进“三进”(研究成果进教材、技术开发进教学、企业团队进课堂)、“二转”(创新平台转化为竞赛资源、工程项目转化为实训题目)、“一同步”(前沿探索与最新技术同步)的科研、生产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工业互联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教学创新体系。

  同时,学院与企业共建“传音智慧终端班”“长安智能汽车班”“中科创达特训班”,实现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使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其间,形成工程实践案例32个、沉浸式课件265套、校企共建教材(讲义)4本。

  此外,学院还实施“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实践中培养集体意识、创新中彰显个人天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强化“自动同心、其利断金,自动齐心、求实创新”的协同创新文化建设。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在重庆邮电大学直推重庆赛区的11个主赛道名额中,学院拥有4个名额。

  学院构建的“五位一体”“三进、二转、一同步”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了师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生在科技竞赛中获奖432项,其中,重庆市级以上奖项259项,重庆市级以上获奖率超过30%。例如,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获国家奖励18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曾荣获全国冠军;在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中获国家奖励49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16项),曾获全国亚军;在“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中获国家奖励8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学院教师25人次获得国家、重庆市级人才称号,新增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等重庆市级教学科研团队6支,超过20%的专任教师获得国家、重庆市级人才称号。超过50%的本科学生获得重庆市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奖励。

  场景浸入

  培育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

  学院深化“校—园—企”三方协同互动、资源共享,构建了浸入式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大平台和实景式“人—车—路—云”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实践大场景,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信息技术(IT)+运维技术(OT)”跨界整合能力的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建设高水平实验场景。学院突出“研究院+现代学院”的合力优势,打造国家实验室,建成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汽车电子与嵌入式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及工业自动化等10个高水平创新实验室,支撑学生“研学结合”深度发展。二是建设高能级试验场景。学院依托仙桃数据谷园区全国首个5G自动驾驶公共服务平台和车路协同条件,“校—园—企”共建工信部门智能汽车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打造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和“人—车—路—云”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协同感知与控制实验室两大实训场地,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综合实验平台。三是建设高标准应用场景。全面打通设备资产、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和供应链条,打造实景式工业互联网技术实验大场景和浸入式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大平台,学生、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可在真实场景下开展角色式实践训练,将其建成工信部门工业互联网平台体验中心。

  基于这些应用场景,近3年,学院牵头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3项,牵头制定国家标准8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47项,成为国际/国家标准的重要策源地。其中,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ISO/IEC21823-2《物联网互操作性第二部分传输互操作》被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丹麦等8国直接采标应用,被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推荐使用,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

  “四链”融合

  打造全产业链协同育人体系

  学院跨专业、跨学科、跨团队、跨业界整合科研、产业、人才、教学等优势资源,构建出工业互联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全产业链协同育人体系,打造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于一体、“四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基地与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学院以重庆市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纽带,以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为实现载体,围绕工业互联网技术架构,跨专业(自动化、测控、物联网、智能电网、工业智能、机器人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跨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安全)、跨团队(教学、科研、企业)、跨业界(制造业、服务业)建构工业互联网人才协同培养生态系统。工业互联网人才协同培养生态系统集聚了我国自动化仪表与系统龙头企业(四联集团)、国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中心)、国家网络安全应急服务支撑单位(启明星辰)、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东土科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品胜科技)等著名单位。

  近年来,学院全产业链协同育人体系成效斐然,建成高水平创新服务平台,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新增科技部门中国—韩国工业物联网“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入选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并作为重庆市产教融合与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被多家权威媒体宣传报道。

  “三要素”并重

  构建工业互联网学科专业体系

  学院围绕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紧密对接工业互联网创新链、产业链,坚持“创新意识、系统观念、团队协作”三要素并重,优化人才知识体系,构建了工业互联网学科专业体系。

  学院以工业互联网产业需求引领专业建设方向,以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的逻辑线路,紧密对接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构建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业互联网学科专业群,完善对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的支撑,支撑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关联专业的快速发展。

  学院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工程能力训练和创新思维启迪,注重多学科融合和系统性思维培养,注重集体意识培养与个性化发展引导,构建出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工业互联网新工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一是突破课程的概念,以知识点为主线,设置新工科人才培养课程的九大模块。考虑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对模块内知识点进行优化,每个模块按照知识点组织教学,教学时间可以跨越多个学期。二是突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概念,将理论与实验深度融合。不划分理论课与实验课,通过典型实验引出理论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讲解理论问题。三是突破现有教学条件限制,教材、仪器和实验环境完全根据教学需要配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受现有条件约束,完全根据教学需要配备各种教学条件,根据教学需要编制教材(讲义)、购置或自制实验设备与器材。例如,控制系统开发技术模块,有效整合计算机与C语言基础、数据结构、单片机、嵌入式系统、PLC和工程控制软件设计等知识点,以“单片机最小系统(入校即分发给学生)—智能小车—智能小车协同控制—立体车库”为主线,构建完整的控制系统开发技术知识体系。其间,学院建成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拥有1个重庆市一流学科、1个重庆市重点学科和5个重庆市一流专业、1个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近年来,学院在新工科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建构与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教育部门自动化类教指委连续4年委托学院主办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西部赛区比赛,累计有280余所高校的3000余名师生来校参加竞赛并交流教学改革经验。国内外近100所高校、500余名学者来院访问考察教学改革成果。近年来,学院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7项和工信部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3项。

  未来,学院将继续坚持“五位一体”反哺教学,实施“三进、二转、一同步”的科研、生产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信息技术(IT)+运维技术(OT)”跨界整合能力的创新型专业人才,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魏旻 王平 王浩 黄庆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8创新育人体系 培育跨界卓越工程师 魏旻 王平 王浩 黄庆卿2025-03-26 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学院 2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