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信笃、德馨、业勤、术精”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先后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特色发展相关工作,努力打造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思政“金课”,为红色文化资源和思政课程深度融合提供实践支撑。学院切实将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其充分认识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拓展思政课的广度与深度。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深入挖掘辽西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政课提供更加多元的教学素材,切实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学院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将其作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有效路径,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一核心主题,切实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其次,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路径。学院在思政课建设中,有机融入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内容,组织开展新学期“第一堂思政课”“第一次主题班会”等活动。在活动中,参与课堂教学的相关领导及思政课教师结合学校实际,详细阐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同时勉励学生苦练本领、淬炼品质、成长成才,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学院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打造生动趣味的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深化思想境界,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组织开展青年“大思政课”专题讲座,邀请先进讲师、党务工作者等围绕“牢记殷殷嘱托,强国复兴有我”等主题开展专题讲座,采用实际案例与视频、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向师生介绍生动的党史故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时,学院充分利用锦州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以春季“开学第一课”为依托,开展“辽沈战役纪念馆红色故事进校园”活动,通过讲述辽沈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通过校内外结合的“大思政课”,激励学院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学院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依托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思政教育的辐射范围,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例如,思政课教师带队前往锦州市义县朱瑞小学、朱瑞将军殉难地开展“大思政课”实践调研,现场讲述朱瑞烈士的英雄事迹,感悟红色文化;学院组织师生赴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帽儿山,开展“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活动,听取“小村庄与大决战”的辽沈战役党史故事,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红色短剧。通过参与生动的“大思政课”,学院学生的意志品格、党性修养不断增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育人水平。学院2024年度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的研究成果认为,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及育人成效,提升思政课改革质效应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所以,学院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养良好、爱国情怀深厚、人格品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首先,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中学习研讨会”,要求教师深入学习和研究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运用最新的理论政策讲好中国故事;其次,依托学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室,推动不同学段思政课数字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有一体化之“形”,又具备一体化之“魂”;最后,要求教师抓住根本、守正创新,在授课实践中,以红色文化为力量根基,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引导广大学生努力成长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经过不懈努力,学院提升了思政课建设水平,探索构建起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协同融合的立体化、多层次教学体系,在提升思政育人成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学院认为,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还应不断推进其改革创新。未来,学院将深入探索适合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协同联动多方育人力量,打造多层次、丰富化的优质思政课,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高俊丽 赵天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