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提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改革目标,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遵循。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由数字技术驱动并助益思政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持续延展过程,需要高校、教师、学生的协同发力,贯通思政教育创新价值链,搭建立德树人创新价值网,满足思政教育数字化提质增效的转型需求。近年来,张家界学院推动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思政教学新格局,优化思政教学体系,推动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精准统合识变 推进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 当代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日益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无论教育形态如何变革,思政教育始终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展开。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既应借技术之势、迎时代之新,也应守传统之正、奠创变之基,以守正创新为根本遵循。 张家界学院在推进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坚持以学校为主导成为数字化转型的统筹者。在数字思政教学资源建设上树立统合性思维,力主价值引领与科技伦理并重,打造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空间。遵循思政教育发展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价值选择、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基于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等的个性化需求,开发承载民族记忆与现代化建设成就、集体价值与个人梦想、核心内容与校本特色相统一的数字化内容。构建价值引导的着力点,生成符合核心价值的叙事逻辑文本,创设因材施教、过程评价、精准反馈的教育教学情境,积极回应大学生的现实思想关切,快速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生成、分发和反馈,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守正创新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张家界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开放与共享的思政教育生态,增强师生的价值认同和思想共识,既满足个性化需求,又强调精准化导向,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数字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传播效果。学校通过搭建学生数据共享平台,协同思想政治教育不同育人主体,在育人场景创设中拓展优化教育空间,开辟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阵地,为开展个性化、开放性的思政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现实场域。利用智能化手段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提高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效率,保证了思政教育的广泛覆盖。同时,借助全样本、过程化的数据生成自动化、可视化的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画像”,构建基于“数据采集—信息甄选—行为反馈—阶段评价”的教育教学机制并精确预测学生思想道德成长路径,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科学精准的决策依据。 促进与时俱进 综合提升思政教育数字素养 教师是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导者,在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须主动适应数智环境下的新角色、新任务和新使命。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所掀起的内容生成革命对教育主体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充满不确定性的人机互动环境无法必然指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利用好数字技术的同时,积极应对“数字鸿沟”“信息茧房”等数字风险。 张家界学院积极推动教师数字素养的与时俱进。第一,强化数字化培训,学院要依据教师的数字化素养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因地制宜打造教育数字化专题课程,基于主体协同、时间贯通、空间联动分层开展培训研修活动,将数字素养纳入学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考核标准,由内向外激发教师数字素养的深层次发展,着力打造高水平数字思政课师资队伍。第二,推动数字化实践,鼓励教师们在思政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字手段,并与高校学生分享交流一些成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还应鼓励教师主动地参与到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中去,完善数字资源共享机制与教育需求靶向匹配机制,联通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建构融合互动、上下联动的信息传递模式,营造协同共享、开放立体的数字资源生态,以便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检索和使用。同时,构建一套动态的评估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数字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实时分析,对数字应用场景进行描绘,以便反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和活动。 激活自主应变 牢牢把握数字思政目标指向 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者,也是以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张家界学院引导学生主动适应、融入并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建设实践,引导学生参与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培育学生数字化思维,提升驾驭数字技术的能力。在观念层面上,教导学生及时转变思维方式,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实践层面看,在提升学生数字素养方面重点发力,通过参加有关数字技能培训的研修课程、实践调研、讲座论坛等方式,提升学生对数字技术的理解能力,形成合理运用数字技术、研学优质教学内容、内化价值共识的行动自觉,以此推动自身学习需求的拓展和深化,提升对数字资源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在培育学生数字化应用能力的同时,张家界学院时刻强化学生积极应变的能力。其一,引导学生明晰主体意识。通过数字技术培养自身的实践智慧与数据智慧,同时又不因过度依赖“数字机器”而丧失主体思考能力,从而在开放共享、数据贯通、沉浸情境等数字化育人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其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巩固学生的主体作用至关重要。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变革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重塑了学生的认知习惯。这种转变意味着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凸显。学院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数字环境中增强对信息内容及其思想价值的理性判断力。通过沉浸式、交互式的教育场景设计,学生能够在多维感官的共同参与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认同,也增强了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刘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