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1 星期二
观点集萃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

  让AI帮我们看得更远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已看到知识的获取,信息的搜集、组织、整合,以及视频生成等变得易如反掌。教育的核心价值必须回到培养AI(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人的素养,即价值观、审美观、人文情怀、思维力和判断力等。每个人大脑深处的价值观,将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因此,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好学生的价值引领工作,培养有家国情怀、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

  如何从工业时代的教育走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必须深入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课程设置、教育评价和招考模式。正如望远镜扩展了人类的视野,而非取代眼睛本身,AI相当于每个人拥有了一个超级大脑,我们必须是“+AI”,让AI帮我们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变得更聪明,而不是“AI+”,让AI成为主体,使我们丧失自我。

  未来已来,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大变局,学生应该怎样学?老师应该怎样教?学校应该怎样办?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教育必须变革,去迎接世界之变、时代之变。

  (本报记者张欣采访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

  完善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增量和存量累积的新阶段,建议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加强就业政策储备和落实。建立毕业生就业政策动态评估机制,加快出台地方性招才引智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对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抵扣等。

  加大高校就业经费投入力度。大幅优化国家各级就业补助资金,重点向毕业生这一新增就业主体倾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开展访企拓岗、校园招聘等工作。

  在人才供需方面,加快建立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适配机制。加快建立人才供需管理和服务数据平台,持续开展人才供需匹配度监测、分析和预警,消除信息差和数据不对称。

  在心理疏导方面,要将毕业生心理疏导工作前置,扩大离校前心理咨询服务覆盖面。将就业困难、带“病”毕业的学生纳入帮扶机制,并提供医疗经费补助、精神卫生救助、社区关爱等多方面服务。

  在治理就业乱象方面,对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政策性岗位招聘毕业生提出明确要求,加大对就业歧视、欠薪欠保等乱象的查处力度。加快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压实平台等各主体责任。

  (本报记者董鲁皖龙采访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

  传统教师教育模式亟须升级

  师范院校是高水平师资培养的主阵地。我在调研中发现,师范院校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信息学科、工程技术学科薄弱等问题。因此,传统教师教育模式亟须升级。

  对标教育强国要求,坚定师范院校的办学使命。要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坚持把拓展综合性学科布局、汇聚力量托举教师教育作为发展路径,把培养“四有”好老师、为中国教育问题提供高质量对策方案作为办学使命。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强化欠发达地区的科学、音体美、心理健康教育等紧缺师资培养。应对学龄人口波动,探索全科教师培养,提升师范生跨区域、跨学段、跨学科、跨类型教学能力。

  加强师范院校区域均衡布局。要优化师范院校办学层次,支持中西部高等专科师范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双一流”建设评价中可单列师范类学科和院校建设序列。

  师范院校要刀刃向内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国家设立教师教育专项提升计划,支持师范大学调整学科结构,加强信息学科、工程学科建设。建立交叉科学实验平台,开展学域类、通衢式培养,塑造师德品格高尚、学科素养专深、综合素养通达的“红、专、通”教师。支持“双一流”师范院校与其他师范院校开展协同提质行动,同时加强与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合作。

  (本报记者焦以璇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

  更大力度推广科技小院模式

  作为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创新载体,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

  科技小院将“象牙塔”与“泥土地”直接连接在一起,尽管发展迅速,但目前还面临着投入不足、资源整合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在更大范围应用难等问题。

  建议完善科技小院政策配套,加强与产业、政府部门、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技小院集群发展;设立科技小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专项,鼓励高校夯实科技小院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强化教师指导职责,落实学生常驻,保证小院规范运行;同时建立科学的动态调整机制,切实提高资源实用性、使用性和适应性。

  可启动科技小院乡村振兴重大专项。利用科技小院长期驻扎农村和生产一线的优势,推动专家团队与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零距离”深度对接,助力当地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多措并举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同时,注重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农村科普文化活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幸福指数。最终要创建科技小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打造可复制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本报记者欧媚采访整理)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两会特刊 观点 02观点集萃 2025-03-11 2 2025年03月11日 星期二